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乡村振兴田洋村有了艺术范

田洋村有了艺术范

2021-03-11


墙绘为田洋村增添了一缕艺术气息

被改造利用的田洋村古厝

陈水让(中)和徐少杰(左)在展示田洋的甘蔗

研学团队在田洋村的艺术工作室内体验陶瓷制作

“像这样在瓷板上用这些颜料作画,待上釉后,就可以送去窑里用高温烧制了……”日前,在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的田洋村里,徐少杰在瓷板画工作室手把手地教前来研学的小朋友,让他们体验瓷板画制作过程。

来自甘肃的徐少杰是一名驻村设计师,同时也是田洋村乡建团队的成员。他负责村里的运营,尤其是对接引进艺术家来优化田洋村的文化艺术氛围。一转眼,作为异乡人的他已驻扎田洋村两年有余了,田洋村的变化发展留下了他和其他“新田洋人”的身影。

不谋而合

灿烂的向日葵无声绽放,翻涌变化的星月夜散发迷人气质……漫步田洋村,以梵高名画为主题的墙绘给村庄增添了一缕艺术气息。近年来,村里陆续出现的创意墙绘让村庄逐渐生动起来。这是徐少杰和一批来到田洋村的艺术家给这里带来的变化之一。

“活化乡村,探索传统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徐少杰有着和田洋村党委书记陈水让不谋而合的目标。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田洋村本身发展的底子不薄,有着“远山近水田绕村”的天然生态优势,历史上是同安的“进士第一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他们期待能挖掘村庄的独特底蕴,发动村民共同打造更具活力和魅力的乡村。

之前,徐少杰在福州一个县里的乡村振兴研究院工作,一次参加乡村振兴研讨会的机会让他和陈水让有了交集。他俩在推动乡村发展上有许多想法很契合,于是,陈水让就把他引进到了田洋。

筑巢引凤

一草一木一石头,在他们眼里,都是乡愁的体现,是乡村的文化和温度所在。

在徐少杰的参与下,田洋村不断挖掘历史文化、修缮古厝等,逐渐梳理出“松辉堂厝”“中翰府第”“士大夫第”“澹园遗址”等田洋“十八景”。在村史馆中,陈列着从村里和村民家中搜集来的各种老物件,有明清时期田洋人的房契地契,也有几十年前的缝纫机、收音机……

这个春节,徐少杰就留在田洋村,在感受厦门浓浓的过年氛围之时,他也没闲着——不是帮村里对接前来取景拍摄留厦过年主题视频的团队,就是忙着接待在村里搞创作的艺术家们。“今年,不少大学生来村里的工作室做陶瓷创作等毕业设计,我们还组织了几个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雅集。”

筑巢引凤,盘活古厝资源,吸引艺术家们来田洋设立工作室,以艺术活化乡村,借此增添田洋的魅力和人气——这是陈水让和徐少杰的共同思路。

目前,村里已吸引一批艺术家或常驻或不定期来开展活动,设立了6个艺术工作室。在田洋村桐屿里17号古厝,由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陈圣燕教授设计并改造的“桐庐归旧庐”常常吸引游客驻足围观。

绿藤墙、石子路、竹屋顶,原本农家洗衣服的水池被做成盆景和鱼池……村里原本古老破败的建筑因艺术家的到来重焕生机。古厝成为艺术家们的一个驻点,不定期举办文化交流和艺术沙龙。

活力彰显

村里的瓷板画工作室,不仅成为游客到田洋村参观、研学体验的一个好去处,还是村民参与共赢的项目。村民们或以场地入股,或以现金入股,共筹集5万元合作运营瓷板画工作室。

“工作室去年成立到现在,我们已收回本钱了,今年争取要有分红啦!”村民陈行川说,村里搞工作室,搞乡村旅游,让乡村人气旺起来,也让村民更有生活盼头。

甘蔗是田洋村的特色农产品,几年前,村里的年轻人以此为创意开发了乡村形象IP,还创作村歌《甘蔗哥》。徐少杰则发挥设计老本行,将甘蔗哥的动画形象和“爱在田洋”等创意字体放到文化衫、杯子等上,作为伴手礼。

“让村民和游客在这里看得到古厝,品得到历史,望得见乡愁。”陈水让说,借助徐少杰等年轻人的力量,田洋村的形象变得更加具体生动。

近年来,田洋村和厦门市市政集团、信息集团等共二十几个单位共建,形成助力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如今,每月都有数个单位的员工来田洋村开展共建活动,还有不少游客慕名来体验乡村文化。

“一个村庄美不美,关键在有没有活力,我们希望能打造更加有活力的村庄,让大家每次来田洋,都能看到新亮点,感受到新变化。”陈水让说,为吸引更多智囊团为田洋的发展提供动力,除了大力吸引艺术家、高校师生,村两委甚至将办公室腾出来,免费提供给愿意以田洋为根据地创业发展的年轻人做联合办公室。目前,已有从事文化创意、VR科技等领域的8个创业团队在田洋村注册发展。

“最近,我们正琢磨怎么进一步优化空间,吸引更多研学团、夏令营等到田洋来。”时下,徐少杰正开动脑筋,和村民们谋划未来发展。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