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乡村振兴福地粮仓,飘香万里

福地粮仓,飘香万里

2020-10-15

       七月的浦城大地,沃野千里,苗壮鱼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小密包酒博览园”里,来来往往的游客沉浸在浓厚的农耕文化中,或极目赏景,或拍照留念;闽越山水现代化生产车间内,各种先进的设备开足了马力;仙芝科技的仙芝楼中各种灵芝产品玲琅满目,灵芝生产基地中造型各异的灵芝茁壮生长……一幅幅产业兴旺的乡村画卷跃然于上。

  浦城地处闽、浙、赣三省四地七县交界处,是福建省的“北大门”,有着“福建粮仓”“中国丹桂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等诸多美誉,是福建省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和中国南方林业重点县。仙阳镇地处县城北部,距县城旅程16公里,全镇耕地面积3860.66公顷,是南平市4个国家级产业强镇之一。近年来,仙阳立足“一乡一品”,擦亮“浦城大米”区域品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笔一划书写着“三农”新篇章。

 浦稻天成铸品质

  2018年,浦城县牛鼻山探沟出土了大量农耕生产用具和部分谷粒标本,经鉴定为距今5300年的谷粒遗存,是南方地区发现最早的水稻标本之一,也证明了浦城县管厝乡牛鼻山是闽北农耕文化起源地之一。

  传承千年的稻作文化离不开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山延两脉,水注三江”,是浦城县山水地势的最佳写照。仙霞与武夷两座大山如同臂膀自北朝南的将整个浦城县拥入怀中,浦城的母亲河——南浦溪自城东南分别注入闽江、长江和钱塘江之中。加之浦城县地处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广阔平坦肥沃的土地资源更是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不可多得的生长环境。

  立足农业大县、“福建粮仓”的县情实际,仙阳镇主动发挥生态优势,通过大米产业联盟创建20.27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制定严格生产标准,唱响“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

  好大米也离不开好政策的扶持。作为全省的23个重点贫困县之一,浦城大米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成为“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不可或缺的产品之一。2018年以来,浦城强化市场营销推介,频频亮相国内各大展会,大米、灵芝等农产品在市场都获得了不俗的反响:线上,浦城大米与京东、阿里等大型电商合作;同时,进驻中石油、永辉商超,并在长三角、珠三角、福厦等16个沿海城市开设专卖店。

  “浦城大米透明度好、碎米率低,米质较脆、出饭率高,富硒高钙、铁锌丰富,称得上是好看、好吃、健康的大米。”2019浦城大米品牌发布会上,中科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向参展嘉宾推荐道。

 畅通链条助发展

  仙阳镇早田村连片几百亩的药材田里,上百个村民头戴斗笠,手拿二齿耙,正采挖浙贝母。挖好一水桶后,村民把浙贝母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编织袋内绑好,最后由搬运工扛到停在田间机耕道的货车上,运往仓库囤放。

  近年来,随着新种植技术的推广,这种冬闲田种植中药材,夏秋季种植水稻的药稻轮作模式在仙阳越来越普遍,从传统的“水稻+油菜”,到现在的“水稻+N”,轮作模式给浦城大米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由于化肥农药使用的减少,水稻的品质相对较高,其生产出的优质大米的价格也更高。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和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传统的种植模式完全是靠天吃饭,随着机械化种植、复合种养模式等新种植技术的普及,以及各级农民技术员队伍的建设,农民的收成越来越有保障了。”仙阳镇农技站站长余小武介绍道。

  机械化种粮高效集约,改变了以往种粮多以散户为主的局面,“浦城县粮食产业联盟”也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在推进规范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仙阳镇采取工厂化水稻堆叠暗化集中育秧、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植保无人机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农业“五新”技术,保证育苗、栽种、管理、收割,烘干及加工等整个过程机械化,收益大幅提升。“米袋子”逐渐转化为村民的“钱袋子”,种粮也成了当地的“阳光产业”。

  大米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仙阳镇阳墩村种植户林建华表示:“以前我们只知道埋头种田,选种、种田全靠自己摸索,发展订单农业后,种子、技术、销售全部由企业解决,我们只需要根据种植标准规范种植,一年就可以按合同实打实赚到钱。”

  2019年,浦城闽越山水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安森返乡在仙阳镇阳墩村创办了大米加工厂,意在贯通浦城大米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该公司采用“生态银行”模式,委托村委会将村民手中闲散的耕地进行集中流转,然后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支付给农户地租和劳务工资,其余种子、植保等全程由等由该公司承担,保证了种出来的大米拥有统一的质量。加工厂内大米去杂机、砻谷机、碾米机、抛光机、色选机、包装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大米依次通过脉冲除尘器和红、紫外线色选机,米糠分离后不需要外部喷水设备,全程用管道运输,色选杂质可达99%,除包装外,已实现了全程自动化处理。

  目前,仙阳镇粮食生产已经实现规模连片、品种集中,技术先进的生产格局。为进一步推进粮食产业深度融合,一些农户还在政府的指导下利用冬闲时节种植油菜,积极向乡村旅游拓展,黄灿灿的花海勾勒出一幅乡镇稻田的丰收画卷,也绘出了农户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打响品牌闯市场

  从2018年开始,浦城县旭禾米业公司逐步规划在自己位于各乡镇的2000多亩粮食基地里全面安装监控系统,通过大数据“云端”实现粮食生产从育秧到收割的全程可控可看,依托县粮油检测中心完善品质检测系统,对优质浦城大米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追溯。“粮食企业一面对接农户,一面对接市场,既要提高种粮户的积极性,又要确保粮食质量稳定、可靠。”旭禾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洪斌深有体会,只有提升产品品质、打响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增值溢价,反哺种植环节。

  旭禾米业通过改进设备、提升品质、进而打响品牌的品牌建设之路,是仙阳实施品牌战略的一个缩影。浦之玉、旭禾、闽越山水等龙头企业,在仙阳镇政府的扶持下,成功打响企业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有力地带动了仙阳粮食产业的发展。

  闽越山水原是专注于粮食销售端的企业。近年来,为了更好把控粮食品质,保证“浦城大米”品牌质量,闽越山水将业务从后向前延伸,流转种植基地、自建厂房,形成产业闭环,实现从种植到销售全程一体化,稳住了品质,打响了品牌。

  成立于2015年的浦之玉米业,经过短短5年的打拼,便发展为省级知名商标。为了打响品牌,浦之玉米业、旭禾米业对自己的名牌大米产品开展网络销售活动,并采取“企业+经销商”的模式建立县域、省城的区域性“浦城大米”专营店,从而形成了全镇粮食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在仙阳镇现有粮食品牌中,“旭禾大米”为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浦之玉大米”为知名商标,旭禾米业、浦之玉米业均为浦城县粮食协会授予的“浦城大米”公共品牌使用企业,并同时纳入南平市“武夷山水品牌”产品。灵芝产业方面,“仙芝科技”发展为中国灵芝行业十大品牌企业之一,“仙芝楼“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如今,仙阳人不再以“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为豪,“好米下福州”成了他们新的追求。沃野千里,织锦铺秀,金灿灿的稻田勾勒出一幅乡镇稻田的丰收画卷,也绘出了农户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海峡农业》2020年第13期 记者 许靖 通讯员 余小武 王佳琪)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