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乡村振兴九峰村:回归自然,成就福州城的世外桃源

九峰村:回归自然,成就福州城的世外桃源

2020-09-07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中的奇景在前往福州“后花园”北峰山间的九峰村的途中完美复刻。从福州森林公园山脚驱车出发,一路上层峦叠嶂,水秀山清,经四好农村路前九线,仅半小时车程,便可抵达九峰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走进九峰村,白墙、灰瓦、一间间石楼木屋依山而建,潺潺双溪汇流于古桥之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特色的农家乐生意红火,雅致的民宿订单不断。殊不知,这样一处世外桃源,数十年前竟是一座残破凋敝的空村。

  九峰村座落于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中北部,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九山半水半分田”,经济十分落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批村民外出谋生,800多人的村庄仅剩几十名老弱妇孺留守。2018年8月,晋安区被确定为福建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试点区,九峰村率先启动试点工作。这座空心古村的命运由此改写。


  环境改善,自然的归自然

  农村整治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对于常年人去屋空、经济凋敝的九峰村尤为如此。然而,看似毫无优势的九峰村还有生态这一重要法宝。村庄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村内山水相生、植被相连。于是,当地政府从生态环境、乡土风貌的传承和保护入手,开启一场工程浩大的乡村振兴革命。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房“裸房整治”,利用本地材料和工艺,做到“两微”(微整治、微投入)、“两少”(少拆旧房、少建新房)、“两留”(留住乡土风貌、留住原始“乡愁”)。“两委干部带头,带动村民拆除房前屋后杂搭,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利用当地鹅卵石、毛竹就地取材,采用本地工匠工艺制成,不使用水泥、条石,做到与周边环境融合。”九峰村村党支部书记陈春林说。


  通过“一革命五行动”(“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村植千树绿化)的实施,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村里新建公厕2座,拆除旱厕33座,改造户厕28座;新建污水处理设施2座,三格化粪池106户,优化污水处理管网埋设布局;率先开展农村垃圾分类管理,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新建休闲栈道、沿溪步道1.8公里,通讯基站3座,太阳能路灯110盏;沿村周边种植1680株绿化树苗,美化绿化环境。

  同时,为保护九峰村的自然生态,晋安区还聘请中国建筑规划设计院专家,量身打造整治方案。在巧妙构思下,垃圾堆放点变成碧水绿地,污水沟治理后植上荷花变身“荷塘映月”景点,鸭棚打造成湖心岛公园,泥泞土路建成竹林小道……如今来到村子里,农田旁有木制的导览牌;村委会门前独特的“双溪汇流、双桥映水”景观令人印象深刻;智能垃圾分类桶分立路旁,村里主路缆线下地,仅有的电线杆进行了彩绘处理。滨河绿地上,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光点,游客们在河边露营野餐,闲适惬意;放眼远眺尽是是欢声笑颜。九峰村回归了大自然,也留住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原始乡愁。

  产业改革,村民的归村民

  村容村貌的改善,带动了人气兴旺。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法绕过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转让、“一户一宅”房屋确权、农村用地使用管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生态是九峰村的最大优势,也依然是发展经济产业的着力点。在试点过程中,晋安区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探索创新。


  通过村经合社股份制改革,将村集体资源、资产按人头进行股权量化,让村民变股民,九峰股份经济合作社的260户村民,领到了全市首批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正式变为股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处置,从以往由少数村两委干部说了算,实现了向村民说了算的转轨。总面积130亩的特色水果种植园内,种植着羊奶果、牛卵坨和黑老虎等特色水果。这是九峰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之后,村民以土地折价入股和现金入股的形式投资的第一个项目。

  九峰村受到基本农田保护区、九峰寺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区“三区”叠加,可建设用地极少,村内房屋大多数都是“一宅多户”。为此,九峰村一方面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在全市率先开展“一户一宅”农房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对暂时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的农房经合社进行内部“认证”,盘活宅基地、农房等闲置资源,为产业发展预留“发展位”。另一方面,针对建设用地少的问题,确定“建新房、退旧房、流转旧房”的民宿产业发展思路,规划了面积1798平方米的三座排民宿区和面积3256平方米的帼蝀坑民宿区。建新房就是通过对村庄极其有限的可建设用地进行盘点整合,规划建设农房聚居点;退旧房就是将三座排、帼蝀坑等片区住户迁往农房聚居点,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盘活老宅资源;流转旧房就是由村经合社通过吸引金融资本、发动村民投资入股等方式,将流转来的老宅改造成乡村民宿,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位于九峰村的“山田雅舍”民宿,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专家团队规划设计,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依山而建,就地取材,与周边山水环境协调融合,是九峰村第一家集住宿、餐饮、文创为一体的精品民宿。这间民宿就是将村民闲置农房盘活流转至九峰村经合社,再由经合社转租给晋安金投公司进行运营。

  发展民宿产业,既解决了村庄可建设用地少的问题,又带动了旅游业发展,游客由一日观光游转变为多日休闲游,拉长旅游消费时长和消费总量,把人和财都留在九峰。目前,村里正在积极推进第一批三座排片区农户实现“建新房、退旧房”,并在村经合社旗下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准备通过吸引金融资本、发动村民投资入股等方式,将腾退出来的三座排片区农房也改造成乡村民宿,拉动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

  九峰村率先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人气变财气、资源变资产。九峰村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确确实实转化为农民增收的家底。


  乡村振兴,事在人为

  乡村振兴,工程繁浩,任重道远。想要保持在改革果实,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人。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九峰村民的思想有了巨大转变。区委书记张定锋书记表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只是外在的变化。而内在的变化体现在村民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根本性转变。与试点前相比,现在村民对发展越来越有信心,自觉参与村庄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愈发强烈,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参股村经合社用于发展生产,自发清扫垃圾、维护环境等现象随处可见。”


  如今的九峰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平缓而宽阔的九峰溪贯村而过,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溪流两侧,与四周的葱茏密林相互映衬,沿溪木栈道向山谷的深处漫溯,高低落差的山势形成数道瀑布。游人尽享自然美景,村民也安居乐业。离乡的游子们纷纷返乡创业,翻修老宅开农家乐,盘活流转土地发展民宿,加入村经合社变身股东。厨师在农家乐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民宿的房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村民在经合社投资的果园里辛勤劳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村民到产业,九峰村实现了由内而外地焕然一新,守住了绿水青山,也换来了金山银山。

  (《海峡农业》2020年第9期 记者 庄庆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