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乡村振兴整饬山水兴乡里:漳州打造治理有效新农村

整饬山水兴乡里:漳州打造治理有效新农村

2020-08-18

  青山郁郁,林梢带烟,红花柳绿古厝隐现,小桥流水人家几许……风景美,环境佳,人民富,这是蜕变后的田头村:从河道污染到生态宜居,再到村民致富,漳州龙海市田头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于2019年度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走出具有闽南水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并非朝夕功成,其背后离不开卓有成效的乡村治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破题之举。近年来,漳州市把乡村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多主体共治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培育了长泰县、东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等一批乡村善治的典型群体,进一步彰显漳州市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建引领 护航乡村治理

  基层党的建设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可靠保障。漳州市以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行动为抓手,建立乡村振兴“红色引擎”机制、县级党委抓乡促村机制、村级事务议事决策落实机制等“六项机制”,以抓组织振兴促治理有效为乡村振兴在全省走前头、树标杆筑牢基础。

  漳州市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头雁领航”工程,在全市评选百名有本事、有情怀、有根基、有年头的“四有”村主干,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在基层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村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2019年,全市共培育了百个五星级村党组织,共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38个。

  漳州市开展多种形式活动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下沉:开展“先进领跑带帮,后进比学赶超”活动,由“领跑村”挂钩帮扶“薄弱村”、“示范村”结对指导“后进村”,总结提炼了一批党建引领乡村善治的经验做法;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活动,县级领导班子成员每年要走遍挂钩乡镇的每个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每半年要走遍挂钩村的每个村民小组,参与乡村治理,服务农民群众;推广“小板凳”群众工作法,与群众同坐一条小板凳,面对面听民声、问民情、议民事、解民忧,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治融合 完善治理体系

  山山滴翠,涵溪如镜,走进南靖县龙山镇的坪埔村,一派风光,好景无限。近年来,坪埔村积极打造乡村善治典型样板,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正乡风,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福建省十佳小康库区村”等,真正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坪埔村在“三治融合”体系建设推广力度中展现了美丽乡村的风采。


  绘就大好山水,指点美丽乡村。“三治融合”思路席卷了这片闽南乡土,一大批共建共治共享典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漳州市在长期的乡村治理探索实践,终于走出了一条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子。

  深化自治实践。完善村里的事党组织要引领,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作主、要监督 、要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六要”群众工作法,营造了组织放心、干部清心、群众欢心的团结和谐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四会”组织在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作用,构建村民治村、协商共治、民主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及时将保护生态、农村建房、家园清洁、平安创建、家庭美德、“红白喜事”等六类活动和扫黑除恶、禁赌禁毒以及有关村民切身利益的内容,纳入乡规民约范畴,促进村民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加强法治建设。开展“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创建活动,深化“六联”平安边界、“六无”平安示范村、“六好”平安工业园区和平安果园、平安茶园、平安菜园等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系列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惩“村霸”、黑恶势力“保护伞”,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农村稳定、破坏农业生产和侵害农民利益的各类刑事犯罪,共清理出74名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探索建立了联片调解和“四级联调”“五级联动”等多元调解体系,促进形成“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乡村更和谐”的局面。

  树立德治思维。开展“一县一重点、一镇一治理、村村有行动”的移风易俗专项行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8大类25个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进行整治,有效引导村民树立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开展“五古丰登”行动,通过保护古厝、古桥、古街、古树、古牌坊,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乡贤文化资源,打造一批乡贤文化品牌和传统村落特色名片,以传统文化维系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契机,在镇、村建立道德讲坛、乡村振兴讲习所、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组建乡村讲师团队伍,围绕新思想、移风易俗、扫黑除恶、农业生产等开展宣讲,引导群众革除陋习,弘扬公序良俗,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创新形式 提升治理实效

  2019年8月,东山县组织召开城乡社区网格治理推进会暨铜陵镇现场会,这是为扎实推进城乡社区网格治理“2+N”模式暨“社区(乡村)110”。


  网格化治理是漳州创新治理形式的一大实践。

  漳州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社区(乡村)网格治理“2+N”模式,整合农村110警员、综治网格员“二员”,联合治安巡防队、法律援助队、志愿者服务队等若干支专门队伍,建立了“网格巡查、信息采集、源头发现、任务分派、问题处置、核查反馈、效能督察”的闭环式工作流程,实现了“一中心指挥、一平台流转、一张网布格、一体化考核、一揽子保障”的网格“微自治”。目前,全市共划分网格2035个,选配网格员2094人、专职警员1687人,组建社区(乡村)治理专门队伍846支9179人。市级建立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15个县区和121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网格管理中心,1637个行政村村村建有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平台全覆盖。

  坂里乡位处长泰县西北部,下辖6个村。由于地势因素,村村分散,且距乡政府很远,不便于事务办理。2018年5月,一个名为“数字坂里”的云平台在坂里乡正式上线,小到邻里琐事,大至乡镇要事,都能在云平台上解决。

  “‘数字坂里’这一云平台,畅通了同村民沟通的绿色通道,切实为村民办实事。”长泰县坂里乡党委书记黄丽坤说。坂里乡通过打造“数字坂里”云平台,将服务事项实体化、数据化,依托APP、微信公众号,建立村情问题自动收集、分类处理、线上协调、全程记录的处置系统,实现问题好反映、事情有人管、结果有反馈、事事有监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科技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乡村治理体系的全新探索,,亦是坂里乡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上作出探索的尝试。


  智慧治理是漳州市探索信息化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

  漳州市建立“互联网+农村社区”智慧治理系统,将村务信息、生活缴费等关系民生事项纳入平台管理,提高村民参与度、获得感,增强乡村治理活力和效率。

  多元共治是漳州乡村治理的一大法宝。

  漳州市注重发挥好四支队伍的作用,一是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实施科技特派员百企千村工程,选派1399名科技特派员进村挂钩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科技特派员行政村全覆盖。组织开展“百名农业科技人员挂钩服务百家重点农业企业”的“双百行动”。百名农业专家驻点服务一个多月以来,共现场解决问题275个,促进100多个农业项目落地落实。二是“一村一法律顾问”律师队伍,在全省率先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并实现所有行政村“一村一法律顾问”服务全覆盖,2019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965件,法律服务事项7024件,化解矛盾纠纷1620件。三是“好厝边”基层妇女队伍,发挥农村妇女在引导农村妇在提升就业能力、参与乡村治理、参与文明乡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四是社工队伍,开展“一站双社”联动服务,即一个乡村振兴服务站和社会组织、社工,为村民提供国土村建、农业科技、惠农政策等服务。

  强化发展 提升群众获得感

  漳州市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广“整县推进、抱团发展、提高效益”发展模式。

  2019年底,漳州市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227个,培育村集体年收入上百万元的经济强村86个。与此同时,漳州市建立了农户+龙头企业+电商、农户+合作社+党支部、农户+基地+公司等多种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共新培育家庭农场示范场234家,有效整合农村闲置劳动力参与经营,农村劳动力由过去的大量外流逐渐转变为返乡回流,村民由原来的“等、靠、要”变为了“主动干”,切实将农村基层组织的经济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云霄县佳洲村以全国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以及省级农民创业基地核心示范片区、市级农民创业园为契机,整合23个村民小组,构建以农户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现代农户和智慧农业为支撑的多样型现代化产业化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带动农户,外出劳动力重新回流,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漳州大美农村的建设拉开整洁净美的一页。

  漳州市开展以“清四堆”(生活垃圾堆、建筑垃圾堆、塘沟垃圾堆、陈年垃圾堆)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共发动群众投工投劳46.9万人次,清理生活垃圾44.5万吨。通过“一事一议”制度,适当向村民收取一定的村庄保洁费用,增强村民的卫生保洁意识和监督意识。开展“走村不漏户”进村入户宣传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群众投诉处理机制,以电话接访、调研走访等形式,进一步畅通村民反映问题渠道,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关于户厕改造、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采取村民自筹资金和政府奖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农村“裸房”和“三线”整治,调动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和和主动性。


  漳州市通过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和乡村振兴服务站的服务功能,构建起科学合理、高效便民、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海峡农业》2020年第9期 记者 关远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