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乡村振兴三明:厚植文明沃土涵养美丽乡村之花

三明:厚植文明沃土涵养美丽乡村之花

2020-07-08

  行走在山城的绿水青山中,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群众生活丰富多彩、移风易俗蔚然成风、传承创新久久为功……乡风文明为农村发展厚植“精神沃土”,让文明之花在广袤土地上处处盛开。

  “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党的十九大以来,三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不断推动农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进发。


沙县县领导亲自“挂帅”深入社区开展全民大扫除。

 “景美人和”强化乡村振兴之本

  “脏乱差”中难以培育文明乡风。三明在文明乡风建设过程中,注重提升城镇形态,以改造乡村人居环境为核心,集中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工作,补齐农村短板弱项,以高质量人居环境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为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泰宁县新桥乡出台《实施方案》,建立垃圾分类运行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对农村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梅列区作为三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区,今年将在市区建成区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处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垃圾分类不仅营造绿色的居住环境,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更能以点带面引导居民群众养成新风尚,将绿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整洁的公厕是乡风文明的一扇窗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收官之年,三明市各地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让农村公厕换新衣展新颜,用民生小事折射城市大文明。明溪县开展农村户厕新建改造工程,补齐影响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生活品质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2019年,将乐县投资近200万元,对城区5处老旧厕所进行提升改造;永安市精准发力,完成每平方公里设置3-5座公厕的城市公厕的标准,解决厕所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泰宁县岭下村红色主题公园。

  “内在风雅”浇铸乡村振兴之魂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身边的公益广告每年都有着不一样的面貌。近年来,三明市委文明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老爱亲、诚信建设等主题,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宣传栏、墙报、标语牌、电子显示屏、文化墙等传统宣传阵地,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宣传工作,倡导文明乡风。

  走进泰宁县岭下村,诵读村规民约,聆听习总书记的嘱托;来到陈大镇渔溪村“一步一风景”,讲述祖祖辈辈崇尚勤俭诚信、尊崇孝道的家风故事;将乐县肖坊村白墙红瓦映衬着飘飘党旗,红色文化在这里跃然纸上;宁化县济村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墙,让路过的村民眼中有风景,心中有信仰;明溪县瀚仙镇以彩绘墙的形式描述杨时的故事,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都是村里人视之瑰宝的“文化坚持”。三明各地精心打造的文化长廊,成为了群众休闲时的好去处,不仅使老旧墙体焕发新机,更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村民的阵地、美化家园的“活教材”。

  嵌入百姓生活的文明新风,不仅有红白喜事新办简办的全新体验,还有绿色文明丧葬、祭扫方式、文明餐桌习惯渐入人心。永安市“大手牵小手”破带彩打牌之风,三元区女子督导队劝导不文明行为撑起文明“半边天”,永安市社区文明督导队走街串巷说文明……今年以来,三明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有效载体,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事理事会作用、加强宣传引导、培树先进典型等形式,努力把人情重负降下来,大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之风,在全社会培养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新风正气。


宁化县湖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本土特色”激发乡村振兴之力

  沙县作为全国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坚持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1个中心、12个所、185个站、561个点,成立478个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特色志愿服务项目26项,先后组织志愿服务4000多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硕果飘香。去年底,泰宁县入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第二批全国试点名单,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泰宁样板、形成泰宁经验,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增添了亮眼一笔。在三元、宁化、永安、明溪、清流等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再度先吹响冲锋号角。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将在三明各地不断地落地生根,春风化雨浸润百姓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洋溪镇上街村家风家训馆承袭传统,宣扬朴素家风精神;清流县清风馆深化“一镇一孝廉”品牌特色,成为孝廉文化的“金色手刺”;尤溪县南溪书院家风家训馆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传承理学大家朱熹千古家训;梅列区在市中心打造长约200米的好人长廊……一个个故事散发着沁人心田的力量,润养身心。这些“家风基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各类文化活动的宣传阵地,让群众抬眼望见祖上之德、低头审思行为之短。

  将乐县自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启动“创十星评十户”活动以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形成了党政用力引、农户用心创、部门用劲推、社会用情帮的浓厚创评氛围,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盆景”向“风景”转变。目前,将乐县“创十星评十户”农户参评率达92.7%,文明村镇占比达52.7%。清流县探索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贤回归社会治理”工程,既弘扬乡贤文化,又营造向榜样学习、争做文明人的浓厚氛围,推动乡村、社区秩序持续好转,文明新风逐渐形成。


建宁县给少年宫的学生上羽毛球课。

  “外生活力”充实乡村振兴之形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乡村孩子们的乐园,让孩子们“玩”出名堂,在“玩”中陶冶情操,体会道德的力量;同时,注重培育孩子的兴趣特长,提升自我才能展现水平。宁化县中沙中心学校的茶艺课堂,清流县嵩口学校的校园足球队,将乐县万安学校少年宫的沙画项目,沙县翠绿小学的小吃手艺……这些少年宫,培养了农村娃的兴趣爱好,提升了他们的技能和品德,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阵地、文化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基地。“十二五”以来,三明市已建成127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了全市乡镇中心校100%覆盖的目标,打好“一宫一品”特色品牌,实现乡村学生“一生一活动,人人都参与”,填补了孩子课外管理教育的“真空”,也为留守儿童找到了“心灵港湾”。


宁化县水茜中心校少年宫木偶戏展示。

  2019年,流动舞台车百场文化下基层巡演活动把欢乐送到农民家门口;2020年,“周周有戏看·季季有精品”系列公益演出成为三明人有口皆碑的一面旗帜……把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结合起来,三明市努力推动宣传资源向农村倾斜、服务向基层延伸、力量向基层下沉,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除此之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已成为三明人传统佳节必备的一道“精神大餐”,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通过节日民俗、经典诵读、文体活动和志愿服务等载体得以充分表现,发挥传统文化引导人、教育人、凝聚人的重大作用,让传统节日“传”得下去。在年终岁末的农闲时节,三明市各地“三下乡”活动丰富多彩。如何让“三下乡”实惠到家,方便到人?三明市变集中服务为常态化服务,变“三下乡”为“常下乡”,以“送文明下乡”带动“种文明在乡”,加快补齐发展、民生和精神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风清气正的乡里生活人人向往,文明之风正夹带着淳朴憨实的乡村气息,在山城各处蔚然成风。

  (《海峡农业》2020年第7期 记者 文沁)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