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在新福建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跨越赶超,当好新福建建设先锋的重要举措。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的部署,实施漳州市乡村振兴“345”示范工程,开展乡村振兴争先创优树标杆行动,努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前头、做标杆,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
漳州市围绕乡村振兴“345”示范工程,着力打造12个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和40个市级示范乡镇,以及12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和500个市级示范村;初步探索了“三产融合”“村企联动”“漳台合作”“人才驱动”“党建引领”“文化赋能”“社会组织协同”等十种漳州乡村振兴“标杆模式”。2019年漳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2.2亿元,比增4.0%,增幅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5元,比增9.3%,增幅连续10年超过城镇居民。
三产融合
乡村振兴的驱动力
漳州市共有182家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占全省(926家)20%,尽管有如此多龙头企业,但带动力度弱,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导致农产品多而不优、品牌杂而不亮,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强。
面对“大而不强”的农业发展局面,漳州市从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水产、畜牧、花卉苗木、林竹、中药材、乡村旅游、乡村物流业这十一大优势特色优势产业入手,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六百工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即培育产值50-100亿元企业2-3家,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15家,支持建设100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100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00个,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100个,建设100个对台农业合作基地。
2019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840亿元。建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32个,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村60个,诏安太平镇、南靖书洋镇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市形成漳州水仙花、双孢蘑菇、天宝香蕉、平和琯溪蜜柚、漳浦保鲜蔬菜等一批县域特色农业“名片”,“一县一品”特色凸显。
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人才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引擎。漳州市在乡村振兴的规划、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较为短缺,培育乡土人才、吸引社会人才的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农村实用人才不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不够。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漳州市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已选派1399名科技特派员到岗到位,挂钩服务1629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科技特派员、乡镇省级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三个全覆盖”。全市历年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9727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581人。还选送360名青壮年农民,免费接受农业职业教育,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创业创新能力。
在农村给农民普及科学种养技术要接地气,找对方法。首先,组织编写或选用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聘请熟悉“三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建立农技培训师资库,强化互动教学和案例教学,便于农民理解。其次,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农业经营模式,把课堂搬到基地,在农业生产中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让他们通过实践掌握技术。再次,在关键季节、重要农时,按照产业需求,组织各类专家送科技下村,上门巡回辅导,通过“一帮一”等形式,为农户答疑解难。最后,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在农村培养、扶持一批“科技示范户”当样板、做示范,让“科技示范户”与村民结对子,让农民在观摩交流中,逐步掌握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方法。
成风化俗
文明乡风的推动者
在漳州的广大农村,“等、靠、要”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农民甚至把项目建设看成是政府的事,对村庄建设参与、关心不积极,自愿捐资捐款、投工投劳参与村庄建设以及参与村内事务监督、管理的热情不足,乡村善治水平有待提升。
因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用符合农村特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形成共建共享农村文明新秩序、文明新风尚和文明新生活的良好氛围。
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探索乡村移风易俗新模式。引导和组织群众开展移风易俗、成风化俗行动,有效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天价彩礼、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切实减轻人们群众的人情负担。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漳州“五种精神”、红色文化、“海丝”文化、新乡贤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和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确保农村文化阵地安全稳固、积极健康。
目前,漳州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2个、基层文化综合服务中心1300个、农家书屋1650个,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平台。全市共培育县级以上文明乡镇99个(占85.34%)、文明村936个(占57.7%),有国家级文明村镇14个,省级文明村镇77个。
改善人居
美丽家园的粉刷匠
漳州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建立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关于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漳州市农村保洁员管理暂行办法》,推进村庄长效保洁。全市新建改造乡镇公厕47座、农村公厕233座,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任务2.31万户,按要求建立“一户一档、一村一档”。全市新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任务22座,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8.9万亩。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漳州市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漳州市裸房专项整治示范村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既有农房(裸房)整治9882栋,建设示范农房1860栋。集中开展通信线缆、电力线缆、广电网络等农村“三线”专项整治,完成877个行政村“三线”整治。
为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制定村庄清洁行动标准,对全市村庄清洁进行梯次推进。落实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农村保洁员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村庄的污水处理模式、处理工艺,引导农民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排水沟为重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污染治理、清理水域漂浮物,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要提升村容村貌层次,落实好村庄路旁、水旁、宅旁、村旁“四旁绿化,要有明确的乡村创建定位,按照“五个留住”要求,注重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传承历史文化基因,呈现乡村特色风貌,确保振兴后的乡村“像乡村”“是农村”,防止过度“城市化”“同质化”。
加强组织
乡村治理的新格局
组织建设有新加强,将村级党组织书记纳入“准体制”内,着力培养有本事、有情怀、有根基、有年头的“四有”村主干,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更加坚强的战斗堡垒。2019年底,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少于5万元的薄弱村,全市共打造86个村集体收入10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所有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比全国提前2年完成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任务。以“农民群众有什么需求,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为原则,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乡村振兴服务站所有行政村全覆盖,为村民提供党务、村务、社务等便利化服务,打通服务农民群众“最后一公里”。(五)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三百计划”。大力培育百个五星级村党组织,着力培养百名有本事、有情怀、有根基、有年头的“四有”村主干,努力打造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百个集体经济强村,带动整乡推进、整县提质、全面提升,奋力打造一批乡村组织振兴“先锋村、示范村、样板区”。努力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以“自治”为基础,发挥村民监督作用,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以“法治”为根本,健全基层综治组织,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设平安乡村;以“德治”为引领,强化道德价值导向,努力走出漳州市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贯通的乡村治理新路子。深化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持续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行动。全市80%以上乡镇、村达到“平安乡村”创建标准。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开展法律综合服务,探索建立“互联网+农村社区”智慧治理系统,开展“乡村振兴服务站与社会组织、社工的一站双社”联动服务,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海峡农业》2020年第5期 作者:张葭 彭宏椿 陈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