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罗源实践 ——研学旅行与乡村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的罗源实践 ——研学旅行与乡村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0-04-22

  (福建农村网讯 记者 方华 )近日,罗源县霍口中学九年级学生张雅铃和同学们体验了学校为他们“量身定制”的研学旅行。孩子们不仅能通过这次学习体会大自然的魅力、了解畲族历史,还进行了除草等农耕体验、红色文化教育、军事训练等。“这样有趣的研学旅行我还是第一次参加呢。”张雅铃开心地说。

  罗源通过挖掘整合县域文化资源,将课堂延伸至乡村,激发乡村活力,提高研学旅行活动的互动性、实践性和教育性,避免“只学不旅”“只旅不学”现象,促进研学旅行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罗源县,别号罗川,位于福建东部沿海,面积1187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26.4万,其中畲族人口2.1万,占总人口的8.1%,是我省畲族主要聚居地和老区县之一,被国务院认定为享受原中央苏区政策待遇县。今年以来,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与创新实践中,罗源县审视制约当地发展的诸多困境,把研学旅行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一大突破口,探索和实践文旅融合的乡村发展模式,推动“研学旅行”与“乡村经济”共同发展,闯出了一条群众增收和加快乡村经济增长的崭新发展路。


  谋划开启研学旅行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总方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只有产业的蓬勃发展才能带来农村经济的持续繁荣。今年以来,罗源县委、县政府瞄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研学旅行市场需求,打破以往以“郊游”为主或封闭式教育的传统研学模式,因地制宜地统筹规划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成果,采用“政府+企业+学校”的模式,由县政府牵头,整合资源,将西兰中心小学闲置场地改造成罗源首个中小学生研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基地首期总面积80亩,还有旅行营地约56亩,包括周边20亩生态农田、菜园,融自然科普教育、生命体验教育、文化传承教育于一体,可同时容纳300多名学生。同时与滨海新城海洋世界、松山镇吕洞梨园、凤山镇松泽园等18个研学点合作,围绕学生兴趣,尝试开设了自然教育、畲家福地、农耕体验、红色文化、军事训练等五大板块几十门课程,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将研学课堂延伸至乡村。

  今年3月,罗源中小学生研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成立,在教育系统、学生和家长中产生强烈的反响,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学生在乡间感受农家风情,他们观村庄、学刺绣、摘茶果、跳畲舞、打糍粑……开展穿一次红军装、听一个红军故事、走一次红军路、做一次农活、上一堂国学课等主要教学内容,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底蕴让师生们乐不思归。自由开放、接地气的研学模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罗源,促进了研学旅行市场的升温。4月至6月,就有1万多名罗源县及周边县区的学子深入乡村开展研学游据统计,村民和村集体增加60多万元收入。他们的到来,让静谧古朴的山乡村寨充满了欢声笑语,优秀的历史文化在不经意间传播、传承,罗源县以独特的文化振兴打开了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研学旅行使昔日沉寂的村庄聚拢了人气,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基本实现了“学生满意、村级盈利、群众受益”的目标。在制定研学计划之初,县政府就牵头各有关乡镇,鼓励营地与研学点所在村的党支部、村委会签订合作协议,由各村负责教育实践的体验项目建设,所有收入归村民或村集体所有。同时通过搭建研学与乡村这道桥梁,有效激活了乡村经济,带动了白塔乡百丈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罗源(百丈)指挥部旧址”、西兰乡洋坪村古厝(国学堂)、霍口乡福湖村畲族文化、飞竹镇斌溪村斌溪古韵、松山镇吕洞村吕洞梨花园、起步镇桂林村沐禾生态农场、碧里乡西洋村西洋花卉基地等成为研学旅行消费的新亮点,乡村研学点的管理员、讲解员、保洁员等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民养的土鸡土鸭、瓜果蔬菜、土特产都卖出了好价钱。

  牵手省旅共谋发展

  研学旅行不仅得到学校师生、家长的欢迎,也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受到福建省旅游有限公司的热切关注。罗源县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畲族风情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县委、县政府找准方向,结合师生们所推崇的亲近自然和探寻人文的研学目的,牵手福建省旅游有限公司定位罗源乡村优势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对应关系,重按照省级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示范基地的标准,首期确定深度开发“红色”牌、做活“畲”文章的研学旅行核心产品,加强在课程开发、营地规划、项目实施、运营管理、智慧旅游等一系列领域合作。研学的内容愈加丰富,多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新时代的孩子们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在研学活动中,学生们亲近了大自然,了解美丽乡村丰富的文化,感受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罗源二中校长阮贤明说。罗源县还向省内开放资源,为全省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社会实践服务。

  罗源县的研学旅行以文化为载体,激活产业振兴,受到罗源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研学基地项目的成功,让县里决定腾出闲置场所,并将它改造成设施齐全、一次性可服务承接1000人的省级标准化研学旅行营地,协调流转周边100多亩土地建成农耕体验场所,推进形成吃、住、学于一体的罗源县研学旅行主营地。6月30日,罗源县人民政府与福建省旅游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不忘初心,薪火相传”红色与畲风研学旅行发布会,签订红色研学旅行合作协议,正式确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对外发布研学旅行精品线路,让研学旅行与红色旅游高度融合,以吸引更多学生亲临现场、触摸历史,感受历史温度,激发爱国情怀。同时,深挖畲族文化内涵,用创新的方式赋予不同的表现力、吸引力,全面发酵畲族文化,将“红色文化+”这一形式打造成为具有罗源特色的“罗源实践”,做实打响地方研学旅行品牌,带动罗源乡村发展。


  研学旅行方兴未艾

  罗源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基因深厚,畲族文化绚丽多姿,乡村景点丰富多样。为了盘活乡村资源,罗源县委、县政府突出全域旅游理念,拟以研学游为支点,扩大旅行网络布局,推进一产“接二连三”,撬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这一创新举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6月27日,福州市教育局在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的实施意见》,明确研学活动明年在全市中小学实现全覆盖,后年起将把研学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天时地利人和,罗源的研学旅行项目正当其时,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县委、县政府已联手福建省旅游有限公司,前期重点打造“红色与畲风”研学旅行核心产品。近期拟立足全域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以融合发展为主线,着手勾画和拉伸研学旅行产业框架,注重乡村资源利用面的扩展,积极探索“研学旅行+村镇建设”“研学旅行+非遗项目”“研学旅行+休闲农业”等发展模式,精心设计、精心对接和倾心打造适用不同学段、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乘着推行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的东风,逐步开发一些更具魅力的“研学旅行+”相关资源产品,有效增加产品供给,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学生甚至游客的需要,推动罗源旅游形成新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力求产生“1+1”>2的聚合效应,带动乡村人气财气,推动乡村振兴。


  虽然罗源县的研学旅行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底子相对薄弱。下一步,罗源县将继续发挥自有优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全力做好研学旅行文章,努力回答好“中小学生游什么,外地人为什么游罗源”的问题,让“红色之旅”“生态之旅”“文化之旅”“乡村之旅”成为刻印在人们心中的罗源印象,逐步走出一条“红绿”交融、全域旅游、乡村同兴的乡村振兴路。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