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村网讯 记者 简亦) “藏在深闺人未识,撩开面纱惊八闽。”福州市永泰县乡村风光独特秀美,历史人文古韵悠长。近年来,永泰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生态、文化、旅游“三轮驱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永泰生动实践,一幅“村庄美、乡风好、产业兴”的乡土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全域谋划,搭建乡村振兴“大格局”
永泰“九山带水一分田”,是典型的山区资源县、传统农业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永泰县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汇聚起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奋力攻坚的工作态势搭建乡村振兴“大格局”。2017年11月率先成立永泰县乡村振兴行动领导小组;2018年1月,调整成立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后,为加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充分借鉴“大扶贫”工作格局的成功经验,成立“1办8组带12组”,由县委常委专职担任办公室主任,推动“扶贫尖兵”向“振兴队伍”提升。
走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这盘棋,人才是“压舱石”,确保乡村工作稳步前行。人才发展,要引得来。为此,永泰县成立国内首家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举办中日乡村振兴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乡村振兴与社会创新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带来一大批高端乡建人才。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清华同衡、暨南大学、东南乡建等20家有情怀、有创意、有理念的设计单位或工作室,开展驻村、蹲点等陪伴式设计服务,吸引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专家教授来永泰承包传统村落。在福州市率先开展“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试点,招聘百名乡建乡创人士返乡入村,发动在外乡贤企业家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上兵伐谋,规划先行。永泰县按照高标准制定《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聚焦广袤农村,以“乡村群”为核心整合、重构乡村规划体系,通过多村连片打造、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乡镇组团、乡村集群、全域联动、整体发展的工作格局。
生态立县 绘就农村新貌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永泰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5.88%,是福建省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屏障”,有着“福州后花园”之美誉。据了解,永泰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发展的理念,遵循自然生态,保护乡村肌理,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提高生态增值效益,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对永泰来讲,生态是最大的优势,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坚定不移地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努力建设山水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永泰县委书记陈斌在采访中说道。
大樟溪畔青山黛水,松木葱翠,生态优越。永泰县遵循“重生态、打基础、利长远”的原则,启动大樟溪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出台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防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落地,先后否决30多家、关闭近20家不达标的污染企业。全县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00%,饮水水质达标率1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10月,永泰县正式启动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由县国有林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赎买单位,成立林权交易中心作为交易平台,在全国率先提出采取政府赎买方式,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的矛盾。截至目前,已完成赎买112宗,面积30353亩,赎买资金6233万元,赎买受益2186户10630人,点绿成金,真正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当前,在福州市率先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力推进大樟溪水权交易试点、碳排放交易市场、“惠林贷”等生态补偿改革试点,致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农村文明程度的直观反映。近年来,永泰县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完善保洁机制,实施垃圾整村清理,2018年行政村垃圾治理15个,垃圾治理提升村68个,总投资约996万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户覆盖率90%以上。实施农村“厕所革命”, 拆除旱厕,拟投入810万元,新建改造水冲式农村公厕44座,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改善。村庄依山就势、傍河就景,按照“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配套”对农房进行整治改造,大力推广农村房屋风貌改造提升。
目前,永泰县有255个行政村,已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工程的行政村134个,到2020年,永泰县将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传承文化 重塑乡村肌理
福州市永泰县拥有1250多年的建城史。全县拥有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镇,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3个中国传统村落,45个福建省级传统村落,其中永泰庄寨建筑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安镇爱荆庄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是我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县域。更有“山歌”“椽板龙”“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以古庄寨文化、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塑造良好的乡风文明,需要从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乡愁记忆最丰富区域的实际出发,坚持把传统村落和古庄寨保护与活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让永泰传统特色文化传下去、活起来。
百年庄寨,一部创业史,乡风文明史,记录和镌刻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是时代更迭的见证者。永泰县划定乡村建设“文化红线”,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成立乡村复兴基金会,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用于庄寨保护发展。开展庄寨普查,将全县保存较好的152座庄寨全部汇编成庄寨名录,并编制《永泰庄寨维修导则》《永泰庄寨营造则例》《永泰县传统建筑修缮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30座重点庄寨开展抢救性保护修缮。
固态保护,活态传承。永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永泰县通过策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节庆活动,深入挖掘民俗、美食、赶墟、武术等特色文化,举办首届耕读文化艺术节、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记忆·乡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题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乡村人气。每年在春节期间举行灯谜会、山歌赛,元宵舞椽板龙,拗九送拗九粥,清明祭英烈,端午节期间包粽子、赛龙舟,中秋举办花灯展等,有力推进乡风文明进农村、传统美德进农家、优秀文化进农心。
同时,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在嵩口古镇街区、登高山历史化街区搭建传统文化展示和体验平台,建设葛岭溪西藤编、清凉温南竹编工艺村,全力支持各级非遗传承人开展资料整理、展演展示、带徒授艺、学术交流等传承活动。
永泰县在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肌理的基础上合理叠加产业、商业和文化项目,开展民宿酒店“达标创星”工作,引进“寒舍”“借宿吧”等民宿开发知名企业,与福州金控公司、福州市城投集团联手推进民宿开发。民宿改造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夯土墙、草浆摸底、传统雕刻、山墙挂瓦等永泰独特的建筑工艺和建筑材料,保留古庄寨古民居的肌理和脉络。嵩口松口气、千寻白杜、同安书院、白云相爱庄寨酒店等特色精品民宿相继开业,全县现有民宿98家。
农旅融合 力促产业兴旺
一月,永泰漫山梅花开;二月,樟溪两岸、群山之中、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洁白素雅的李花缀满枝头;三月,油菜花引游人醉,乡村公路上停靠的私家车排起长龙;四月,在丹云乡前洋村,粉红色的大马士革玫瑰浪漫绽放;六月,在梧桐镇春光村,古榕参天,千亩茉莉花清香扑鼻……
永泰县坚持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旅游带动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把延伸产业链、拓展多功能作为重点,加大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健康养生等新业态的服务供给,使传统农业变成观光旅游业、简单农产品变成旅游特产商品、普通农民变成旅游服务员。
4月3日上午10点,主永泰明前茶祭仪式在永泰县同安镇占柄村卢峰茶叶基地举办。鸣笛开场、净手、献贡品、献香礼、宣读祭文、敲锣开春……现场游客欣赏到了一场古老而又极具魅力的明前茶祭。
占柄村利用现有茶叶基地,套种山樱花,展示茶叶采摘、制作、品鉴过程,打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茶旅小镇。无独有偶,长庆镇盘活闲置蜜饯厂房改造成食用菌示范基地和观光工厂;嵩口古镇积极将文创融入农业生产、农产品设计,立足传统技术工艺,嫁接台湾的先进经验,研发出梅子酥、李子饼、鬼针草奶茶、鱼腥草饮料等特色旅游产品。据统计,截至今年1-9月,乡村旅游约接待游客量240万人次,比增84.6%;旅游总收入约10.8亿元,比增96.4%。
以云顶、青云山、天门山、百漈沟等4A级景区为依托,借助农业、农村资源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周边的农家乐、民宿、采摘园,土特产销售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同时带动了云湖溪谷、中欧康养、蓝城康养、大湖森林、华体运动等一批实在的、体量大的特色小镇项目的建设步伐。今年1-9月,全县共接待游客量903.3万人次,比增21.6%;旅游总收入40.6亿元,比增30.9%。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全域旅游消费需求,永泰县按照生态化、优质化、品牌化、有机化的要求,做优做强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茶叶、油茶等六大特色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增加市场缺、销路好、质量高的农产品品种。3年间,全县新引进七彩小番茄、美国车厘子、红心火龙果、水果玉米等农产品新品种超过50个,新增家庭农场近200家。
生态好牌打出了振兴乡村的发展好局,如今特色小镇、休闲旅游、家庭农场、生态农业正在永泰遍地开花,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