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村网讯 (本刊记者 方华)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春回大地,草木生长,闽西乡村处处生机盎然。
益坑村是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2月11日,新罗区雁石镇的党委书记和镇长与北京世纪千府国际工程设计公司设计人员就益坑村乡村振兴规划事宜进行探讨。力求规划设计能发挥出益坑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等优势,加快发展,使益坑村成为雁石镇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2月26日,记者来到连城县曲溪乡,福建省创亿元农牧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忙着收集自动传送带上的鸡蛋,并按照品相等级分类,将鸡蛋装入不同的筐中。据公司负责人林坚介绍,公司现在每天都能发出16吨蛋品销往龙岩、漳州、莆田、福州等地。
“这里的70多亩地都是我种的烤烟,必须要管好咯!”2月28日,上杭县珊瑚乡上珊瑚村的种植大户陈桥万正在自己的田里给烟苗培土。当春管时节与疫情“撞期”,为了不耽误烟苗的生长,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她每天都组织工人抓好田间管理。
当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龙岩市在全力以赴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同时,已陆续开展实施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二月的闽西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融入大局 乡村旅游开新篇
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广大农村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兴旺,农村才能兴旺。因此,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伊始,龙岩市的决策者们便意识到,打好乡村产业振兴的开篇之战,尤为重要。
龙岩市是客家祖地、红色圣地,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为79.39%,已连续41年冠居全省,处处好山好水好风光,自然条件十分优越。2019年,龙岩在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着力打造上杭古田红色文化旅游区、永定客家土楼文化旅游区、长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连城冠豸山绿色生态旅游区、新罗龙岩洞文化旅游区、漳平台创园休闲农业旅游区、武平梁野山生态旅游区等七大核心品牌旅游景区,发展壮大旅游产业。龙岩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审时度势,决定主动融入全市产业发展的大布局,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突破口,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
培斜村位于龙岩市新罗区西部,距龙岩中心城区20公里,整个村庄以竹子为特色,素有中国“竹席之乡”美誉。该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着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目前该村已建有龙岩竹产业展示展销馆、培斜农民创业园、培斜乡村森林公园、溪流漫步、九溪庐漂流以及同心玻璃桥、滑草场、射击场等众多旅游设施。游客来到培斜村,可以品尝到当地特色的竹筒饭,购买当地的野菜、笋干等土特产,在竹席生产基地体验编织竹席的乐趣,还可以踏足田间快乐地采摘瓜果。每到周末,这里都游人如织,成为龙岩市的一个热门旅游景点。
培田村,位于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该村坚持做到“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让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古民居、古大宅、古祠堂、古书院应有尽有,是连城客家文化瑰宝的代表,被誉为“民间故宫”“客家庄园”。来到培田村,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最原汁原味的客家人生活场景,让人眼前一亮。依托旅游资源,村民们有了新收入,有的做起了导游,有的把自家宅院开成客栈和餐馆,还有的在自家门前摆起小摊,售卖些旅游纪念品和特色农产品……
吴地村,位于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距古田核心景区7公里,这里建有一座古田红军小镇。该红军小镇创新“情景教育、体验教学”模式,通过红军哨所、生态停车场、映山红花堂、铸魂路、红军阅兵台、铸魂广场等节点项目建设,让游客能身临其境地感受1929年红军的生产、生活和革命斗争场景,通过党性教育实践体验,带领大家回顾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古田会议的光芒。目前,该红军小镇已成为古田干部教育学院党性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国的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基地以及闽西红色旅游的重要项目,前来接受党性教育培训的团队和游客络绎不绝。
2019年,龙岩市制定出台了《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批乡村旅游试点村三年行动方案,着力高标准打造21个乡村旅游试点村,并实行市(厅)级领导挂钩制度,建立了“六个一”工作机制,指导和督促试点村建设,使得乡村旅游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全市全年共接待乡村旅游人数2776.2万人次,同比增长22.3%,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05.3亿元,同比增长27.5%。
记住乡愁 焕新乡村造美景
农村环境好不好,村容村貌美不美,直接关系着群众的生活质量。美丽乡村美在何处?乡愁又该如何被留住?2019年,龙岩市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行动,补齐短板,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新罗区苏坂镇黄地村坚持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理念,围绕基础设施补短板,把旧村改造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特色产业发展入手,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从2019年5月底开始,黄地村陆续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古民居外立面改造、道路拓宽、新增太阳能路灯、荷花栈道等10多个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全村的人居环境。村庄美了,前来黄地村参观考察交流的人数暴增,为宁静的小村庄注入了勃勃生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长汀县新桥镇江坊村坚持以党员群众为主体,探索创新出“党建+乡村振兴理事会”模式,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议事、村民治事”,得到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老党员江汉阳主动拆除空心房,使该村“空心房”拆除率先实现零突破。
和江坊村一样,下王村的“空心房”问题由来已久。这些长期闲置、无人居住的老旧土坯房残破不堪,一大批“舍不得拆”的老屋、祖屋,使得整治难度远超想象。2018年,下王村被列为上杭县唯一的省农房整治试点村。下王村紧抓契机,从强化乡村整体规划、开展农村“空心房”整治入手,重点抓好编制一个新村规划、摸清一个建房底子、整合一批攻坚力量、建立一套工作机制、筹集一笔整治资金等“五个一”的推进落实,启动“空心房”拆除“百日会战”。“大家不动我先动!”在村里两位村支部老书记的带领和村干部的动员下,村民们终于转变观念,短短三个月时间里,累计签订拆除协议259户涉及面积18921平方米,拆除面积18606平方米,农房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以前,垃圾打包全扔,现在一有垃圾我都会分类回收,能挣点零花钱。”村民徐银凤说。在武平县东留镇的“垃圾兑换超市”,村民可将烟蒂、废电池、农药瓶(袋)、农用残膜等有害生产生活垃圾兑换成超市抵用券。东留镇以村两委为垃圾兑换超市运行主体,不仅垃圾得到有效分类回收利用,还极大激发了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村里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
2019年,龙岩市开展35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试点工作,由点向面全面推开。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开展农村污水治理、乡镇简易垃圾填埋场整治工作;有序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12%,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9.93%;开展123个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蓄势待发 兴旺产业除弊病
整车整车的鲜地瓜运进工厂,出来就变成畅销全球的美食。连城,远近闻名的“红心地瓜干之乡”,全县红心地瓜种植面积11万多亩,年加工地瓜干超过10万吨,产值近80亿元,是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连城地瓜干是著名的“闽西八大干”之一,在这片红土地上,地瓜产业历经数十年发展,通过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园区建设等措施,由充饥的军粮华丽转身,成为连城农民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除了地瓜产业,龙岩出台《关于加快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重点扶持茶叶、水果、蔬菜、薯业、畜禽、林竹、花卉苗木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闽西“八大珍、八大鲜、八大干”名特优产品,各产业蓬勃发展。2019年全产业链产值760.7亿元,比增10.4%;全年实现“八大干、八大珍、八大鲜”产品产值88.7亿元,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需要实现“量的扩张”变成“质的提升”。2019年4月,龙岩市农业农村局出台《龙岩市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围绕“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产业发展布局,确定10个农业增长点项目,实现产值42.38亿元,持续推进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升级换代、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新增产值6.9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全市新开工企业18家,新竣工企业14家,完成投资3.6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中国驰名商标9个、省著名商标12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福建名牌产品23个、福建名牌农产品40个。
闽西农业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产业分散规模小,产品良莠不齐,没有区域品牌,难以形成特色品牌优势。因此,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打造统一的区域品牌,成为亟需破解的核心任务之一。
龙岩组建全市首家服务乡村振兴的国企——龙岩农业发展公司,联合龙岩市新农人协会,深入挖掘“红古田”文化内涵,培育打造“红古田”区域公用品牌,促进红色文化和生态绿色优势转化为农产品品牌优势,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和工商资本的作用,加快推进“红古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基础性项目建设,带动全市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机制 乡村振兴成效显
2019年,龙岩市乡村振兴工作在全省实现了四个率先: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振兴服务站;在全省率先实现试点村派驻干部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试点村规划设计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出台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这四个率先,是龙岩市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有序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缩影。
龙岩市十分注重乡村振兴高位推动。2019年5月,龙岩市组织百名领导干部赴浙江开展振兴专题培训,推动干部创新理念、提升能力。与此同时,建立了领导推动机制,全市确定14名市厅级领导、124名县处级领导挂钩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县(市、区)、重点特色乡(镇)、试点村,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龙岩市还建立了任务跟踪机制,列出“年初列清单、年终对账单”,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评,强化结果运用。对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12个专项小组成员单位和7个县(市、区)实行“半年一督查、年终总考评”,开展暗访调研,建立举报监督平台,实行公开曝光,狠抓问题的整改落实。
去年,龙岩市还以项目化的思维,创新了三种乡村振兴工作模式:实行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化模式。将乡村振兴年度目标任务项目化,建立市、县两级项目储备库,依托专业化招商队伍,开展系列精准招商对接活动,促进项目落地。实行项目策划生成工程包模式。以县、乡为单位统一捆绑打包项目,形成项目工程包,探索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强化对工程建设的统一指挥和组织管理。实行项目推进国企化运作模式。引导市、县两级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项目投融资、项目建设,发挥国有企业优势运作乡村闲置资产,切实发挥好国有企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举旗搭台”作用。
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2019年龙岩市的乡村振兴工作开局良好,成效显著,喜报频传:上杭县“四好农村路”建设、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探索生态建设新经验”等经验做法被列入《2019年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武平县东留镇创新“垃圾兑换超市”有偿回收模式获得省领导肯定,在全省推广;全市6个村庄(全省13个)入选全国“千村万寨展新颜”展示活动;上杭县古田镇、永定区湖坑镇南江村等1个镇4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上杭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新“师带徒”人事人才扶贫模式,被列入全国人社20大扶贫典型事例,人社部发文在全国人社系统推广……
龙岩市将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努力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繁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农业强而优、农村美而活、农民富而乐”的大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