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做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漳州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为契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2亿元,比增4%,增幅居全省设区市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5元、比增9.3%,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做优一产,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漳州是农业大市,素有水果之乡、花卉之都、食用菌名城、水产基地美誉,荣获“中国食品名城”“中国罐头之都”“中国石斑鱼之都”等称号,是全国首批全市域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
近年来,漳州市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经营农业,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农业品优质绿色生产。
强化园区带动,漳州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统筹发展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省级农民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和林业加工园,形成“一区多园”农业发展格局,全市园区农业产值超400亿元。
以园区为依托,农业生产要素实现了集聚。漳州市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畜禽、食用菌、林竹、中药材、乡村旅游业、乡村物流业等11大优势特色产业,有10个产业全产业链超百亿元,11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800亿元。
为打响农业品牌,漳州市坚持以品质促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近三年来,省对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通过认证的“三品一标”有效数480个,年产值超过20亿元。全力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全市形成漳州水仙花、平和琯溪蜜柚、云霄枇杷、诏安青梅等县域特色农业“名片”。全市拥有涉农驰名商标26个、中国名牌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各1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9个、福建名牌农产品(含加工品)158个。
推进绿色发展,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秸秆、农膜、畜禽养殖废弃物源化利用,生态茶园建设等专项行动,组织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项目150个。坚持利用与保护并举,推进资源环境可持续,以“源头减量化、过程可控化、利用资源化、发展市场化”为路径,整市推进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18年11月,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场会、全国首次农业绿色发展试验示范区座谈会在漳州市召开。
做强二产,发展壮大食品工业
在漳州,食品加工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快速发展。漳州市强化食品工业推动,各县区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食品产业基地。在环东山湾及龙海等地布局沿海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龙海、南靖、龙文、漳浦、台商投资区打造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在龙海、龙文、芗城、南靖等地做大休闲食品制造产业集群。2019年,全市食品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78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8%,成为漳州第一大工业产业,占全省食品工业的近三成,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罐头年产量超百万吨,占全省80%、全国1/3以上,被授予“中国罐头之都”。
漳州市强化科技引领拉动,引导和推动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向食品加工企业流动,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全市拥有博士后工作站5个、博士100多人,一批食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成果对接,加快转型升级。全市较高科技含量的食品产值达到100多亿元。植物萃取、速溶茶工艺、冻干食品等全球先进的技术在大闽、立兴食品公司得到运用。
强化农产品出口带动,引导出口龙头企业建立了一大批蔬菜、水产品、蜜柚、养猪场等主要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积极“走出去”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促进了农业对外开放和全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建设。全市生产农产品1/3用于出口,罐头、水产品、果蔬制品、保鲜蔬菜、熟肉制品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明显。2018年,全市经检验检疫出口农产品货值46.1亿美元,约占全省50%。
做活三产,拓展农业功能业态
近年来,漳州市起步探索产业融合,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发展休闲农业,发挥漳州自然和人文景观优势,深入挖掘闽南乡土文化内涵。如今,漳州全市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有近600家,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4个,龙海鹭凯生态庄园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诏安乡村山海体验游”“长泰鼓鸣岩+硅后古民居一日游”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
发展农村电商,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自建平台开设网店,拓宽农产品网络零售渠道,促进农产品网销出村。全市现有农村电商示范县国家级4个、省级4个,各类全市农村电商服务站点809个, 50%以上区域实现快递进村,农产品电商年交易额30多亿元。平和“琯溪蜜柚网销”项目被国家邮政总局评为“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平和琯溪蜜柚”入选阿里巴巴“全国五十强农产品电商品牌”。南靖、华安、龙文获农业农村部“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表彰。
促进精准扶贫,深入实施精准脱贫攻坚竞赛、“养鸡生蛋”工程、“三千”工程和新增贫困无房户、危房户改造工程建设,强化贫困退出精准管理和精准监督,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三个重点县低保线提高到6960元/年,实现“城乡一体化”。诏安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2019年漳州市电商助力精准扶贫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办《脱贫攻坚典型案例选编》。
发展会展物流,每年举办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中国蘑菇节、海峡茶会等大型展会,组织企业参展,邀请国内外知名经销商参会对接,推介展销漳州名优特农产品。围绕漳州大宗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建设完善保鲜仓储、冷链物流、综合市场。建立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城、海峡花卉集散中心、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等大型综合农产品大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以及农产品综合性加工配送中心。
做好服务,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培育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全市现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82家(占全省1/5,数量最多)。天福、绿宝、海魁、傲农在境内外成功上市,紫山、同发、绿宝被评为“全国罐头十强企业”。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5638家,家庭农场7583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现代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苗种场,全市农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7%。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对接,现有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在全省率先建设8个中国航天蔬菜新品种试种示范基地,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技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实施农机化赶超工程,开展农机装备升级行动,全市主要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5%和80%以上。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已选派1399名科技特派员到岗到位,挂钩服务1629个行政村,组建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21个,推荐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282名,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科技特派员、乡镇省级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三个全覆盖”。
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对接金融机构,着力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支持农业企业开展助保金贷款业务,累计向40家农业企业发放贷款8000万元。支持诏安、云霄、东山县支农信贷协会发展,推进漳浦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建设。对接人保财险“支农支小”贷款10亿元融资资金落地漳州,支持农业企业发展,累计发放融资授信5000万元。
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整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认真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全市已流转耕地面积71.4万亩,流转率达38.5%,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达185万亩。
(郭福泉 福建省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