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考察,指明了新发展阶段福建的前进方向: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一年来,福建牢记嘱托、踔厉奋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不断开创新福建建设新局面。
武夷山国家公园里的生态茶园
开放不止步
“多区叠加”政策优势的持续释放,推动福建打造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文ㅣ龙敏
3月22日,一列装载1500吨进口散装玉米的海铁联运班列在厦门海沧站顺利发车,驶往江西。
这是福建畅通国内国际供应链的又一条海铁物流新通道。
中欧班列(厦门)第1000列从厦门站驶出
从中欧班列到“丝路海运”
从海铁联运、中欧班列“遍地开花”到“丝路海运”乘风破浪,从对外贸易再创新高到闽企竞相“走出去”……步入“十四五”以来,福建开放不止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八闽大地春潮激荡。
今年1月18日,搭载50个40英尺货柜的75010/09次中欧班列首次从泉州东站驶向俄罗斯莫斯科。古代“海丝”起点城市泉州,实现了“海丝”与“陆丝”交汇。
“疫情之下,国际海运一柜难求、运费大涨。现在,货物在家门口就能搭乘国际班列,且比海运节省约25天,解决了企业的运输难题。”美佳爽(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汉河对记者说。
目前,福建有厦门、武夷山、宁德、泉州等地开行了中欧班列,实现中欧班列的“多点开花”。去年,福建开行中欧(亚)班列达437列。
作为中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丝路海运”让福建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南告诉记者,“丝路海运”联盟成员已超过250家,“丝路海运”命名航线86条,累计开行逾7000个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68万标箱。
RCEP效应显现
福建逐渐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去年,福建外贸出口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7.7%。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戴永务认为,衔接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连通江西等中部地区,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克服腹地空间有限、资源禀赋不突出等不利因素,逐渐崛起为中国区域经济重要板块。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今年1月1日生效实施,福建对外经贸合作“春意”更加浓郁。
3月18日,RCEP正式对马来西亚生效,泉州市石狮正源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出口马来西亚、一批货值8.12万美元的冻巴浪鱼,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直接打印,申领到泉州海关签发的首份出口马来西亚的RCEP原产地证书。
福建省商务厅负责人称,今年前两个月,福建省出口1762.4亿元,同比增长17.6%;实际使用外资73.2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RCEP效应开始显现。
对外开放新高地
近年来,总部位于福建龙岩的紫金矿业集团加速“走出去”,加快国际化布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称,得益于卡莫阿—卡库拉铜矿、佩吉铜金矿、巨龙铜矿等三大世界级铜矿的投产,公司铜、金资源储量及矿产品产量,以及销售收入等关键指标均接近或进入全球前10位,标志着紫金矿业已跨入了全球一流金属矿业公司的行列。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戴永务表示,互联互通的提速升级,自由贸易试验区、“海丝”核心区等“多区叠加”政策优势的持续释放,推动福建打造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厦门九八投洽会上的丝路海运展馆
改革再出发
全力打造“便利福建”。
文ㅣ闫旭
“村子里的林子可以随时变现和买卖了。”阳春三月,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梨树村处处新绿,生机勃勃,村民老乐望着家门口的杉木林喜不自胜,“我想多买一些林票保存起来,留给子孙后代。”
全面推广林票制改革
三明是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之一,201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林票制度改革试点。
“林子变票子,山林有活力。”一张张林票,让过去难以流通的林权实现证券化,打破了森林资源流通性差的壁垒,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推动资源变资产、股权变股金、林农变股农。
梨树村去年底成为三明市“林票制”首批试点,经评估村里所占现有林价值为13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林票形式发放到村民手中,每人分到面值400元的林票。持有林票的村民,可随时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去年以来,三明市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促进林业资产和权益证券化。截至目前,该市累计制发林票1.63亿元,涉及山林面积13.19万亩,惠及林农6.57万人。今年该市将在12个县(市、区)全面推广林票改革。
深化林改
“为了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去年我们创新推出林业碳票制度。”沙县区副区长夏永福近日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三明市发行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实施森林固碳储碳工程,今年以来新备案签发林业碳票项目6个、碳减排量10.3万吨,有11家企业出资营造“碳中和”林15片、2257亩。
三明市还创新林业金融,打通资本进入山林通道,推出沙县“福林?抵押贷”“福林·林票贷”、明溪“益林贷2.0版”、永安“林票贷”、建宁“林通贷”等系列产品。去年,三明新增各类林业贷款9.88亿元。
三明市沙县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展示的林票。
三明市沙县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展示的林票。
医改纵深推进
在三明,医改也向纵深推进,迈入“以健康为中心”阶段,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
始于2012年的“三明医改”已向全国推广,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关注与肯定。
去年,三明市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约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截至今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三明设立首批3个名医工作室,成立5个专科医防融合联盟,成功开展严重肢体创伤保肢手术、复杂心脏介入和神经介入手术、高难度腹腔肿瘤切除术、儿童轮辐伤手术,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在探索建立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医防融合新机制的同时,三明市实施全民健康管护体系完善工程。
去年,沙县区总医院打造全国首个区县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质控监测平台,让每一位居民拥有“数字健康管家”;搭建“互联网+云中医”基层中医医疗服务平台,帮助民众树立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缔结“县域医共体管理平台”,改善基层就医条件。
“希望我们破题了,老百姓获益了。”沙县区总医院党委书记万小英说。
“首创精神”不止步
促林改、谋医改,三明的“首创精神”不止步,这只是福建改革再出发的一个缩影。
过去的一年里,福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比例达80.4%,“一趟不用跑”比例达90.3%,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第六位,厦门18个营商环境指标全部获评全国标杆。
如今,福建全力打造“便利福建”,优化营商环境,以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福地,吸引更多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绿水青山成为福建的骄傲,“生态美”成为福建的标签,绿色成为福建发展的底色。
文ㅣ龙敏
被台商誉为“大陆阿里山”的福建省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里,万株樱花竞相夹道绽放。
春日里,福建人的微信朋友圈持续被八闽大地上的大好春光“霸屏”:粉红的樱花,翠绿的茶山,北飞的候鸟......绿水青山成为福建的骄傲,“生态美”成为福建的标签,绿色成为福建发展的底色。
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
目前,福建是中国少有的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
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3年保持全国首位,植被生态质量全国第一,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九市一区全部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和县(市)全部获评省级森林城市“两个全覆盖”;
以林业生态建设为基础的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成为全球典范;
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样本。
水土流失治理的绿色奇迹
在福建西部山区的长汀县三洲镇戴坊村,断臂治荒人兰林金时值种树的好时节,又开始在他租赁的山场上忙碌着。
十余年来,失去双臂的兰林金在昔日被称为“不毛之地”的红旗岭上种上油茶、毛竹等各种竹木,“让荒山绿起来,也让口袋鼓起来。”
长汀县曾是中国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经过几十年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的持续努力,光秃秃的“火焰山”变为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长汀也实现荒山到绿洲再到生态家园的转变,成就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一个“绿色奇迹”。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效
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咨询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向记者表示,从探路集体林权改革到率先建设“生态省”,从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从治理水土流失到建设国家公园,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去年10月,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
从最新科考结果来看,自国家公园成立以来,这里的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也不断增加。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说,国家公园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初步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目前,福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覆盖全省7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85%以上的珍稀濒危物种。
福建持续画好“山水画”,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去年获批全国首个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速形成,累计24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
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南平市依托生态优势,通过山、水、茶、竹、鸡等多元化生态产业链协调共生发展,拓展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新路径,有效衔接和拉动了乡村振兴。
2021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生态产业链总产值达1829.23亿元,人均生态产值超6.8万元。
作为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之一,三明市发展全域森林康养产业,清流富锗温泉、明溪生态观鸟、大田睡眠小镇等特色康养产品层出不穷,开辟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那里连绵起伏的山林,也通过林票、碳票等形式,点“绿”成“金”,让林农可持续享有“绿色收益”。
去年5月,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领到了中国编号为“0000001”的碳票,涉及常口村的3197亩生态公益林,经第三方评估测算,监测期碳减排量12723吨。其中,2723吨碳减排量,在领到碳票当天就被一家企业以4万多元买走。
张林顺说,守护了这么多年的生态,现在要逐步让它发挥作用,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终让红利落到每家每户老百姓的口袋里,让他们真正地去吃生态饭、端生态碗。
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拉近两岸同胞心理与情感的最佳营养素。
文ㅣ龙敏
面对奥密克戎带来的新一轮本土疫情再起,在闽台胞连日来战“疫”不缺席。
疫情下交流合作持续
在福州,李正能、柯承妘等多位台青一起给抗疫一线工作人员送茶饮,“尽一点心意,送一份温暖”。
在华侨大学,台生李佩璇加入“侨侨志愿服务”青年突击队,服务保障校园防疫,“大家不分你我,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漳州、泉州等各地,台商台企踊跃捐款捐物,共同守望家园……
有感于“闽台同胞合力抗疫、共渡难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虽有新冠肺炎疫情和岛内政治阻挠,闽台交流合作却并未中断,持续走深走实,呈现云端与线下结合、异地同时参与的新特点。
3月24日,台胞李正能(右)在自己开的饮品店内整理饮品,准备送给在福州核酸采样点的工作人员。
以通、惠、情促融合
作为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和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省份,福建以通、惠、情促两岸融合,成为两岸往来最便捷、合作最紧密,政策最开放、服务最贴心,交流最活跃、情感最融洽的“第一家园”。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闽台贸易额逆势增长26.2%,首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下同);福建新增台资企业1495家,实际利用台资50亿元,位居大陆各省份前列;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继续保持大陆各省份第一。
今年初,大陆首家由台商独资建设的公用型保税仓库在南平市武夷新区启用,将成为台湾产品闽浙赣中心发散地。目前,在对台的跨境电商货物中,从平潭口岸发出的占六成以上,海峡两岸“天天有航班,班班有货运”。
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的通水、通电、通气、通桥,持续推进。自2018年8月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通水以来,泉州已累计向金门供水超过1700万吨。通电方面,厦门望嶝、迎宾两个电源点已开工建设。通气方面,福建侧已具备船运供气条件。通桥方面,向金(门)马(祖)通桥项目已形成规划和工程技术方案,并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建设。
今年以来,位于福州市晋安区的台湾社区人气渐旺。去年7月,福州市面向台胞提供公共租赁房源1000余套;今年新春前夕,首批72名台胞入住台湾社区公租房。
“这里今后就是我们的家园,大家既能集中居住,又能与当地居民紧密融合。”喜迁新居的台籍教师陈正强,相信未来在福州的发展一定会更快更稳。
在福州举行的台胞首批住房配租选房现场,台胞们正在查看户型图。
越来越多台青来追梦
如今,越来越多台青跨海来闽追梦筑梦圆梦。
截至目前,福建各类台青就业创业基地逾80家,实习就业创业台青超过4万人次,300多名台青参与228个村庄项目建设。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在闽台青朋友圈越扩越大,尤其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展现才华,形成了“1+1>2”的融合效应。
“寻根路,你我对话,穿越了海峡,两岸从来是一家……”今年春节期间,由两岸音乐人共同演唱的《我们同唱一首歌》火遍全网,打动无数人的心。这首歌以台胞林彦辰三兄妹凭半张族谱到莆田寻根为背景,唱出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去年,福建深入推进实施亲情乡情延续工程,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300多场线上线下交流活动相继举办,活动数量、人数、密度均位居大陆前列。
“无法否认,两岸同胞身体里流着同样的血,我们共有的追远厚德、怀思祖恩、崇宗重祖的情感不应掩饰,也无法掩饰。”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江尔雄认为,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拉近两岸同胞心理与情感的最佳营养素。
平潭“融通”两岸
为了两岸经贸合作更加密切,人员往来更加便捷,民心融合更加紧密。
文ㅣ闫旭
俯瞰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作为大陆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以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为目标,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上又交出了新答卷。
首条以平潭为母港直航台湾本岛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运营;台湾农渔产品进口、跨境电商对台出口业务量均占大陆总额50%以上……过去一年来,平潭先行先试,两岸融通路径持续拓展,两岸同胞更加走近走亲。
农业合作成亮点
在平潭海坛片区上楼村,来自台湾的蜗牛养殖能手詹湘茗寻得两亩荒地,培育了3000只白玉蜗牛,并种上了地瓜。如今,4名当地村民也加入了他的养殖队伍。
“白玉蜗牛喜欢阴凉,地瓜叶可以为蜗牛遮阳挡雨,而蜗牛的排泄物则能为地瓜生长提供肥料,一举两得。”来自台湾云林县的傅韬丞,已是当地的一名社区营造师,决定带领上楼村乡亲养殖蜗牛,“这样种养结合的方式更加环保。”
平潭去年新增9家台资农企,新落地9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项目,涉及休闲观光农业、海产品加工业、苗木进出口隔离苗圃建设工程等领域。
平潭岛上,上楼村、友谊村先后种下的台湾黄金百香果,供不应求;红卫村采摘园里的台湾千禧圣女果,吸引许多游客来采摘购买;一宗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里的台湾蝴蝶兰,也走俏市场。农业合作成为平潭“融通”两岸的亮点。
同等待遇更精准
“在线上也能体验到台籍医生的医疗服务,真的很方便。”在平潭生活多年的台胞刘任兴习惯于台湾医疗服务和药品,“‘台医通’平台的上线,为我带来就医咨询的方便,也省去从台湾寄药的麻烦。”
去年11月,大陆首个跨海峡的医疗服务平台“台医通”上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台胞提供“医、药、健、保”等服务。
作为“台医通”运营方的海峡创新互联网医院(平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树盘告诉记者,目前该平台有30位台籍医生入驻,未来将引进台湾优质医药产业项目,促两岸医疗产业融合发展。
2021年,平潭创新推出“台胞诚信闪贷”“台医通”,设立台胞应急救助基金,为台胞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生活保障,方便更多台胞台企落地发展。
两岸交流不中断
在平潭澳前小学,台湾青年谭家明的古筝教室常常满座。
2017年起,谭家明在平潭推广民乐,不断引荐台湾优秀音乐人才来平潭,与小学合作义务教授琵琶、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谭家明表示,希望让民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
平潭两岸国学中心的“两岸国学大讲堂”,以名师线上直播授课的形式弘扬经典,令热爱国学的台胞宋思纬每期必追。宋思纬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和两岸国学中心合作,共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去年以来,平潭两岸国学中心借助两岸国学文化义工的力量,常态化开展国学进校园、国学进社区(乡村)暨国学小课堂等特色活动。在平潭生活9年的台胞陈翠娟是义工团队的一员,常常出现在城南村公益亲子国学班、如意社区、台康社区等国学小课堂上,希望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新冠肺炎疫情下,两岸民间互动交流从未中断,IM两岸青年影展、共同家园论坛、两岸国学论坛、两岸跆拳道交流大赛、合唱音乐会、台货潮品乐购节等活动在平潭相继举办。
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主任黄建波表示,平潭将实现两岸经贸合作更加密切、人员往来更加便捷、民心融合更加紧密,力争到2026年在岚台胞人数超10000人,落地台企超2000家,对台贸易额年均增长10%以上。
沙县小吃“出山”又“出海”
“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的小本经营,做成了国民小吃。
文ㅣ林春茵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打工潮,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的村民们靠着蒸饺、扁肉、拌面、炖罐这“四大金刚”,外出闯世界,把“一元(人民币,下同)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的小本经营做成了国民小吃。俞邦村也因此被称为“沙县小吃第一村”。
如今,沙县小吃不但“出山”,而且“出海”了,成为年青人热衷接棒的大产业;俞邦村也成为探路“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的乡村振兴样本。
位于沙县小吃创业总部旁的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学员正在学习各种小吃制作技艺。
“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内的小吃一条街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寻根追味。
逆市:新味道,新商机
俞邦村沙县小吃纪念馆展示的数据显示,目前,沙县小吃门店8.8万家,遍布72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逾500万亿元。2021年,沙县小吃新增加盟店超过600家。
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鑫说,新消费背景下,当地官方出台小吃店赋能方案,提供金融信贷、外卖运营等服务,有效保持门店收益,“吸引更多小吃创业者从传统‘夫妻店’转向加盟连锁”。
沙县小吃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们要把沙县小吃变得更年轻”,沙县小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若兰说,顺应年轻消费群体,“百搭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
出山:产业兴,乡村兴
芋饺在锅里滋滋冒油,57岁的俞邦村村妇张秀姬忙里偷闲在手机上向沙县小吃配料种养基地下单,为清明时节热销的艾叶粑粑多备几筐艾叶。她说,靠着沙县食材标准化配送,女儿在武汉和杭州连开五家门店,她也在退休之年回村操持新店,“吃上旅游饭”。
越来越多年青人回乡接棒。俞邦村返乡大学生俞中骏决定直播做电商,兜售特产和沙县小吃预制菜。
俞邦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松的任务是“让村子更美,产业更强”。2021年,俞邦村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人均收入28320元;村集体收入31.7万元,较上年近乎翻番。去年底,俞邦村与周边5个村落联合,共同流转出800亩土地打造食材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抱团发展乡村旅游。
“沙县小吃已经成为大产业,为乡村旅游带来机会。”张昌松笑说,“我们一秒钟都不想浪费。”
出海:国际化,新空间
沙县小吃产业化带来了“出海”商机。开出菲律宾马尼拉第一家沙县小吃店的沙县青年鲍志棠告诉记者,除肉馅外,食材均从沙县原产地直供,得以保持“乡味纯正”。
2021年,沙县小吃新增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亚两个国外加盟连锁店,使得国外加盟连锁店达20家,品牌合作国家达10个。沙县小吃也已在瑞士等10个国家完成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集体商标申报,进一步拓展国际化发展新空间。
在马来西亚,沙县乡亲杨远春三个多月内连开四店;在日本,沙县籍旅日侨胞毛伟明也一举开张四店。在法国,沙县小吃店落子于巴黎拉德芳斯商圈;在美国,沙县小吃店则开张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八大道。
拌面和扁肉依然是菜单上的经典,但它们的口味已入乡随俗。在西班牙,油炸扁肉和油炸春卷颇受欢迎;在法国,鸡肉馅扁肉最热销。目前,这些海外门店总体经营比较稳定,有一定经济效应。
印度尼西亚福建三明商会会长邱少华在雅加达开出首家沙县小吃店。他坦言,三明乡亲大多是在“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陆续到印尼创业的,“沙县小吃作为一道乡味来到雅加达,印证福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日趋紧密”。
张鑫也认为,这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沙县小吃产业化发展。沙县小吃“出海”口味变革是自然的,“但传统工艺不能丢,菜品口感和形态要传承和保持”。
“正因包容性和多元化,才有了今天沙县小吃的丰富样貌,这也应是沙县小吃‘出海’的文化基础。”他说,沙县小吃“出海”还将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