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  十大行动好成效厦门高起点上再发力—— 奋斗乡野间 振兴谱新篇

厦门高起点上再发力—— 奋斗乡野间 振兴谱新篇

2021-12-01 来源:福建日报

位于厦门集美区的溪林生态示范动线串联灌口和后溪2个镇4个行政村近20个自然村。图为许溪两岸。 施辰静 摄

翔安区大宅已成为福建省最具规模的火龙果连片种植基地。2020年大宅村火龙果总产值约4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

科技特派员陈青松(右)和千日红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左)正在讨论提根三角梅盆景的制作。 施辰静 摄

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厦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3.8亿元,增长6.4%,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40元,增长14.9%,总量、增幅均保持全省第一。

两个“全省第一”,呈现出厦门村美、民富、产业兴的良好局面。

高起点上再发力。连日来,厦门“农业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持续加劲加力,补齐短板弱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

目前,全市60个省级试点村、147个行政村全部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案。无论是以仙景槟榔芋打响全国知名度的集美区田头村,还是打造海洋高科、海洋文旅、海洋渔业三大主导产业的翔安区澳头社区,抑或是火龙果田园综合体翔安区大宅社区,越来越多的乡村在实践中探索着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还加挂“厦门市乡村振兴局”牌子,明确机构职能和编制,牵头组织制定“加强村干部队伍管理”“扶持花卉林业发展”“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等20多项配套文件,让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乡村振兴,产业要旺。

厦门乡村振兴项目不断“加码”,2021年实施试点示范项目197个,总投资3.86亿元,厦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截至11月25日,已完成投资3.8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9.7%。

厦门打破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相融合,不断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比如,同安依托汀溪镇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集产、销、学、研、旅为一体的三角梅产业示范园。翔安大帽山境成为厦门市精品旅游线路。同安、海沧上榜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占全省总数一半。同安军营村和海沧青礁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同安古坑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

目前,供水、电力、互联网、广播电视宽带、公路、公共交通已实现村居全覆盖。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小流域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关系民生的“厕所革命”还在继续,全市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9.37%。

一栋栋农房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厦门严控村落空间布局,结合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农房整治实现“镇镇有示范”。

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

在同安区,“议理堂”遍地开花。村民走出家门口,就能与司法工作者、村干事面对面共商发展路,化解纠纷事。随着村民越来越多地参与集体事务,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也越来越强,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今年,厦门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在乡村开展宣讲1000余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帮助解决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同时巩固田头、院前、苏厝、澳头等一批村史示范馆,让乡愁有“归处”……如今,一股清新之风在厦门的广袤田野中吹拂,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镜头一】 乡村振兴的“脉动”更有力

流水汩汩,清风徐徐,树林蓊郁青翠,漫步在溪林生态动线上,觉得天地间一片清纯。这条4800米长的生态动线,途经东辉村、顶许村、溪西村三个省级试点村等,串联李溪、东李溪、后溪溪、杏林湾等生态水系,一路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就像一幅山海画卷。

动线建设是厦门乡村振兴的创新做法。2020年,厦门打破村庄边界,率先在全省打造8条乡村振兴动线,共涉及39个村,全长98公里,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努力把动线打造成为生态宜居的“风景线”和产业兴旺的“振兴线”。

海沧东孚“乡见过云”乡村振兴动线以“直播小镇”为核心,打造“农耕寨后、休闲过坂、寻香洪塘”产业线,串联天竺山景区及过芸溪流域景观带,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线路;同安莲花镇“高速出口-军营、白交祠”乡村振兴动线以“山水莲花,初心之路”为主线,打造“综合服务区、生态观光农业区、‘两山’理论萌发区”;翔安“马塘山-大帽山”乡村振兴动线以“乐野山踪”为主题,打造形成“西识马塘,东享山境,中观古厝,北游田园”的乡村振兴旅游“山”动线。

在8条动线的基础上,2021年,厦门更加注重村庄沿线农房整治及村容村貌提升,统筹产业、生态、旅游等多方面协同发展,串联生成10条新动线,共涉及36个村,全长88公里。

目前,各区正组织力量加快开展方案设计策划,加快提升乡村振兴实效。譬如,“田洋-隘头”动线,以文化创意、运动休闲为主题,上下联动,整合全域资源,带动全域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新圩-蔬香绿野”动线突出产业特色和文化亮点,打造“蔬香”满溢的新圩镇乡村振兴动线,在动线沿线策划生成690亩高标准农田,经改造提升后,每亩农田产值预计能达到3万元/年,预计年总产值超6000万元。

【镜头二】 躬耕振兴路的“科特派”

寒冬暖阳,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老叶家的小花园”内,陈青松和村民老叶坐在庭院泡茶话仙。“老叶,你对咱村种植三角梅有啥建议不?”“规模更大些就更好啦!”——即便已经回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心,陈青松依然挂怀古坑村的三角梅产业。

汀溪镇曾是厦门较为落后的村镇,以老叶为例,十年前他种植三角梅,年收入还不到一万块钱。2017年,厦门大胆改革创新,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以此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那一年,特技特派员陈青松来到了汀溪镇。彼时,古坑村刚开始谋划三角梅产业发展路径,然而习惯粗犷种植的村民积极性并不高。“咱们现在三角梅品种单一,只能以一盆二三十元的低价卖给来收购的花卉商,现在市里要大力推动乡村振兴,肯定会支持我们的!有难题,我来解决!”

陈青松说到做到,他请来种植技术指导,并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培训,村民们熟能生巧,不久,上百种三角梅品种在古坑村绽放,每盆三角梅能卖到一两百元甚至上千元。

随后,陈青松探索成立满枝红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入社,并引入厦门市三角梅龙头企业厦门市千日红园艺有限公司,促进古坑的三角梅产业发展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进一步促进村民就地就业和订单生产。

如今,古坑村常年被三角梅花海围绕,红的胜火、白的似雪,粉的娇嫩、绿的清透,整个园区像打翻的调色盘那般浓艳,成为市民游客的打卡地,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村民年收入翻了十几倍。2021年,古坑村获评省级文明村,厦门市唯一入选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名单。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