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  最新报道福建: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福建: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2021-11-08 来源:海峡农业杂志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放眼八闽大地,今日胜春朝。

  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

  “这次到福建,一个大的背景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十四五’开局,围绕这一主题作调研;也是来看望福建的父老乡亲。”1985年入闽,自厦门赴宁德,再到福州。回首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期间动情地说:“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离开福建以后,我也一直关注福建。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

  距离总书记2002年离开福建已经过了近20年,福建的乡村有了翻天覆地之变。乡村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

  农民们上起“田间课堂”,熟能生巧变身“土专家”,农技专家时刻支招保生产;崎岖的山路变成平坦的公路,往昔无人问津的农产品走出山门,供不应求;乡村文化枯树生花,古民居成了热门打卡景点,游客纷至沓来……福建省坚持五大振兴联动,发挥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三支队伍力量,深入挖掘各地产业优势、文化优势,乡村振兴的力量已成磅礴之江河,流淌进村庄、田野、林地,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美丽乡村的幸福图景已经徐徐铺开。

  生态红利人人共享

  碧水丹山再绽新颜

  三月如歌,春光无限。总书记的福建行,从山明水秀的武夷山开始。  

  武夷山脚下的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里,茶农们正忙着压青,开过花的油菜花回田,正好给土壤施肥。“一家人年收入有三十几万。”一位黝黑的茶农,将锄头放下,欢喜着过来同总书记唠家常。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这一片神奇的叶子,让人们提起武夷山的时候都带了茶香。茶树倚山岩而植,是为岩茶。武夷岩茶的兴盛,除了山场赋予的风土精华,更归功于躬身这片山水间的茶人们。

  廖红,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她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这里,为生态茶园的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总书记一来,她激动地从土壤pH值讲起:“过去做研究纸上谈兵,现在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2018年,福建南平市农业农村局邀请廖红到武夷山燕子窠考察,廖红将“套种大豆、油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为绿肥,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的方案移植到燕子窠,获得成功。2020年12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将该模式向全省推广。

  20年前,“科特派”制度就在习近平同志同南平当地的一次对话中扎下了根。那次,地方汇报了三件事,一个是搞“科特派”,一个是推第一书记制度,再一个是流通助理。“这三件事我全面支持。我专门作了调研,后来在省里推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全中国都有‘科特派’。农业是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要靠科技深度发展。”

  茗茶,是武夷四时物候的结晶,亦是这里生态极佳的体现。

  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地。徜徉于青山绿水,徐徐清风拂面。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十几年来,生态理念深植碧水丹山。南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看重生态保护,更把品牌建设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武夷山水”区域公共品牌。

  “从前我家住在武夷山,现在我家住在国家公园里,那感觉,哪能一样呢!”住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原住民自豪地说道。在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中,武夷山持续开展生态茶园改造,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生态和有机农产品增量的“双减双增”工程,推进茶产业生态化转型。

  “国家公园建成后,没有增加一亩茶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林贵民的语气中透出坚定。然而,世代以种茶、砍竹为生的农民们,该如何生存?武夷山国家公园在全省率先启动自然保护地地役权管理试点,地处核心区域的黄坑镇坳头村成为“首吃螃蟹者”。在原有每亩每年22元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基础上,坳头村竹农可以获得每亩每年118元的生态补偿金。茶树面积少了,但环境好了,武夷山茶人借此机会推广生态茶,不打一分农药,很受消费者青睐。

  保护与发展并行,山上的文章放到山下做。这里的人们勇敢地迈出了“生态搬迁”这关键的一步,在距原来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入口1.7公里处,一个异地搬迁的行政村——南源岭村诞生。记者走入南源岭村,民宿、餐馆随处可见。对世代耕种的农民来说,转行并不容易。因此,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出资为村民提供专业的就业培训和指导服务。目前,已经有五批村民接受过培训,给当地发展民宿餐饮旅游业切实提供了质量保障和专业支撑。

  山更绿,水更青。“武夷山水”成为南平市的一张金色名片。

  小吃经济富民强县

  探索创新林地生金

  22日看南平,那是福建最早建党、最早举起武装斗争旗帜的地方,是“红旗不倒”的地方。

  23日到三明,那是中央苏区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

  当年,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专门召开了调研老区工作汇报会,“三个不要忘记”是难以忘怀的感动。

  物质富饶的今天,人们专注于脚下的土地,从缅怀中得到激励,从追思中获取鼓舞,饱含热情去发展、去创造。

  乡村振兴,改变正在发生。

  “过去每次来三明,要吃一吃沙县小吃的。在当时有意推广,感到它有很大潜力。”客商熙攘的工艺美术节上,习近平同志建议不要铺张浪费,用富有福建特色的沙县小吃迎客。

  时至今日,沙县小吃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国民小吃”之一,目前已拓展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门店超过8.8万家,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从低端粗放经营到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信息化集约发展,沙县小吃在激烈的餐饮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沙县的富民支柱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进村的路上,亲切地同沿途乡亲们聊天儿,看到种类丰富的小吃,问向摊主“这是什么馅”,他叮嘱老人“多保重身体”,交代孩童“不要挑食”。色彩斑斓的沃野、人声鼎沸的村庄,处处笑语欢声。

  这样的欢笑,是沙县人苦尽甘来最直观的映射。

  以小吃产业为依托,沙县积极培育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的沙县小吃特色食品产业,从最初的餐饮业,演变延伸为包括从生产种植到加工销售等多环节、多系列的大产业。建立中药材、食用菌、香料等小吃配料种养基地约6万亩,带动2万农户从事种养;建设沙县小吃产业园,一期已建成投入使用,入驻沙县小吃中央厨房、沙县小吃调味品、板鸭休闲食品及禽蛋深加工等小吃产业链关联企业7家,年可实现产值3.1亿元。每年的12月8日,沙县举办“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以“小吃搭台,文化推动,经贸唱戏”为主题,积极宣传推介沙县。建设国家4A级景区“沙县小吃旅游文化城”和沙县小吃文化科技馆、民俗馆,系统展示沙县悠久历史和特色美食文化。通过小吃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每年吸引超500万人次来沙县观光旅游,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50亿元。

  沙县也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之一。

  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他仔细翻阅的四张证件——林权证、林地经营权证、承包权证和流转的经营权证,正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见证。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武平调研时明确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全面拉开了福建林改序幕。沙县积极响应号召,将集体林地“分山到户、均林到人”。至2005年底,完成了“明晰产权、确权发证”。  

  守着山林,如何实现“不砍树也致富”?在林改的道路上,三明人坚持问题导向、大胆创新,一直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为解决集体林权改革后,山林破碎化经营、资源流通性差等问题,2019年底开始,三明市再探索,开展以“合作经营、量化权益、市场交易、保底分红”为主要内容的林票制度改革。“现在大家觉得村里的每棵树都和自己息息相关。”

  林业是需要规模化的产业,然而林权分散到各家各户手中,成为林权流转的一大障碍。林票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最大的变化是咱们的林子可以随时变现和买卖了。”三明市“林票制”首批试点的梨树村村支书曹声链如是说。

  截至目前,三明市已在12县(市、区)163个村试点,面积113404亩,制发林票总额11220.78万元,惠及村民14285户、59905人,人均获得现值744元的林票,试点村每年村财可增收5万元以上。

  总书记还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这一催人奋进的声音,让这片绿色热土上的林农倍感振奋。

  三明这片土地,处处演绎着绿色与富民的和谐故事。在永安市黄泥家有限责任个公司的贡川种植基地,生态林下套种了300亩金线莲,长势喜人。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雇佣林农在基地干活,并通过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产品回购,带动了上坪、青水、罗坊等乡镇,实现“林地生金”。

  富了林农,守了青山,绿色产业路越走越宽。“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习总书记的话犹言在耳。

  征途再起,先行军已吹响振兴号角,握指成拳齐发力,只争朝夕!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