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  产业集群 福建“蔬菜大王”的烦心事(图)

福建“蔬菜大王”的烦心事(图)

2019-09-24 来源:福建日报

 因为烦心事太多,子女中只有小女儿丽丽愿意回来帮徐天林一起做农业。图为丽丽(图中)和徐天林(左一)在冷库一起向商检人员介绍公司的蔬菜新品种翡翠宝塔花菜。

  在莆田,徐天林赫赫有名,从贫苦家庭出身的“泥腿子”到省级龙头企业的董事长,他的经历颇有些传奇。他的福建天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常年固定蔬菜基地8000亩,季节性蔬菜14000亩,订单蔬菜面积12500亩,年产蔬菜10万多吨,年销售总额2.9亿元,公司生产的无公害蔬菜还销往欧盟、美国、东南亚等地。

  其实,徐天林不仅是现在有名,1979年,退伍回乡的徐天林在赤港农场承包了几十亩地,开始了种植蔬菜,和福州市蔬菜公司签订供菜合同,给福州市民供菜。因为菜种得好、讲信誉,1987年,徐天林获得“福建省蔬菜大王”的荣誉称号,他的“年供十万担,支援福州”的事迹还被当年的《福建日报》以头版头条报道。

  最近,我们遇到了这位经历传奇的“蔬菜大王”。可是,这位令旁人艳羡的成就家,谈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荣誉和财富,而是让他头痛的几件烦心事。

  怕灾害

  靠天吃饭太被动

  五一之前,天兰公司种植的900多亩蚕豆刚刚采收完毕,送往上海销售。问起今年行情怎么样,徐天林两手一摊,“保个本,不亏就是万幸了。”

  一向被视为“金豆”,甚至引得不少浙江老板南下福建种植的蚕豆,今年行情为何如此惨淡?徐天林说,主要是因为天气不好。每年2月一般是蚕豆开花期,而今年春节前后持续两个月的降雨低温,蚕豆花期推迟,花朵也被雨水打掉不少,直接造成蚕豆成熟期推迟,产量也比往常少了一半。

  “以前一亩有1000公斤的产量,今年才500公斤。”徐天林说,福建蚕豆在上海卖得好,优势就在一个早字,结果今年花期推迟,蚕豆在上海上市的时间比往年也迟了十几天,消费者尝头鲜的劲头过了,又赶上气温上升后,浙江当地的蚕豆集中上市,价格也难上去。“今年的价格是往年的最低价。以前好的时候,可以买到11块一公斤,今年一上市就是5块5一公斤。”徐天林说,算上种子、化肥、人工、运费等成本,今年的蚕豆不亏也不赚,“半年就算白干了。”

  像这样“白干”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谈起受到的天灾,徐天林一笔笔账算给我们听。1986年7月莆田特大干旱,赤港农场的菜苗都枯死了;1987年夏天冬瓜受灾减产,因为和福州市蔬菜公司签好了供应合同,为了保证福州市区的供应,徐天林只好自己下乡向农民高价收购,5天倒贴5000元;2003年干旱,东峤蔬菜基地的菜都旱死了;2009年夏天台风大雨,黄石镇的蔬菜基地都被水淹了……“一个品种、一个基地受灾了,只能靠其他品种、其他基地的蔬菜补上,减少损失。”徐天林说,别人都以为他种蔬菜赚了大钱,实际上他觉得,做农业发大财不可能,“因为天气影响太大,有时候计划着今年的种植按往年能卖个好价钱,一场干旱一场暴雨,就能让你的计划落空,人算不如天算,我这么多年也只"赚了"四个小孩。”女儿林丽丽赶紧在一旁解释,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赚的钱只培养出了他们几个兄弟姐妹。

  “做农业搞种植,靠天吃饭风险太大。”徐天林说,从开始种菜起,他就和老天“斗”,几十年过去了,靠天吃饭却一直是个没能完全解开的难题。

  缺人工

  老人少年齐上阵

  因为出身贫苦,徐天林从小干农活,已经66岁的他身体还非常结实硬朗,“前几年天热的时候,他还经常就睡在公司的地板上。”女儿丽丽说,老爸的身体一直不错,身为老总的他,遇上农忙的时还经常亲自下田劳作。

  “不亲自干忙不过来啊。”徐天林说,现在农业工人越来越难请,有时候田里忙不过来,自己总不能眼睁睁在旁边看着。

  因为种蔬菜声名远扬,前年,湖北省武穴市政府专门找到徐天林,邀请他去湖北种蔬菜。“江汉平原土地肥沃,连片的大面积土地多,很适宜种植无公害蔬菜。”虽然十分心动,但是,老徐不敢去。为什么?徐天林说,种蔬菜,有地有水还不行,还得有劳力。“我打听了,武穴当地和莆田一样,人工很难请。这是我最终没有去的原因。”

  “我们莆田本地的劳动力现在基本请不到。”徐天林说,现在莆田农村的劳动力不是出去做生意,就是进工厂务工,从事农业劳动的人越来越少。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是去莆田当地的工厂做工。“我们也愿意出和工厂一样的价钱聘请工人,但是做农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整日在外头风吹雨淋,很多人都受不了,不愿意来。”

  平日里的田间管理,人工紧缺的问题还能克服。遇上蔬菜采收的高峰时节,没有人工真是会急得跳脚。就拿前阵子采收蚕豆来说,采摘主力都是村子里的老人,后来趁着学校周末放假,小学生也都请来帮忙。老徐无奈地笑笑,“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管摘多少,一人一天100元。只要愿意来摘就行。”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公司的西兰花正在装车准备往北京运。公司的壮劳力没几个,连实习的福建农林大学瘦弱的小郑同学也帮忙,因为人手少,到下午两三点,偌大的冷链物流车后厢的一半也没装完。

  没保险

  融资发展少途径

  采访中,徐天林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为公司的事务在忙碌。忙着接电话、忙着查看公司基地实验种植的美国蚕豆,虽然有着蔬菜大王的名号,可老徐说自己一年年力不从心,“我曾经想过对公司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设立多个部门运作,而不像现在这样,业务、育种、种植等靠自己一肩挑。可是成本太高,负担不起。”

  老徐给记者细细地给算起了账,现在租地涨到了一千块一亩,人工费一天要100元,还有农药、化肥等农资成本都在蹭蹭蹭往上涨。虽然有心将公司进一步壮大发展,老徐说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还不够,“我也和很多老板谈过,可愿意投资的人太少,大家都说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种植,风险太大,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农业。”

  “现在国家对农业十分重视,出台很多惠农政策,这些都很好,但是我现在最期盼的就是蔬菜保险政策。”老徐说,很多人不愿意种蔬菜,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蔬菜不能保险。前几年他和莆田政府、保险公司一起商谈过蔬菜保险的问题,最后也没有什么结果。

  “我想把天兰公司发展得更好,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更是为了一种社会的责任。”老徐说,自己的企业带动周边农户18500多户,为农民增加收入2万元,“如果公司能发展得好,就能受惠更多人。”

  因为做农业太苦太累,虽然天兰公司是省级龙头企业,徐天林说,自己的子女中,除了小女儿丽丽现在在公司做事,几个儿子都不愿意回来。“我叫他们都不愿意回来。”徐天林说,他也不知道丽丽能坚持多久,“我能理解他们,或许什么时候,做农业没有这样的烦心事了,做农业才会更舒心,愿意做的人才会更多吧。”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