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上杭县的“新变”离不开两次重大调研活动的蓄力。86年前,毛泽东同志三次到上杭才溪开展调查研究,走访100多家农户,写下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才溪乡调查》;改革开放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三次前往才溪调研,访贫问苦,指导农村建设,深入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真正地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上杭县大力弘扬毛泽东、习近平深入调查研究的好传统,将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作为为老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重要抓手,通过突出七大抓手,统筹各方力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才溪下王经验”得到上级肯定,农村“四好公路”“太拔经验”在全省推广,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殡葬改革做法在全省相关会议作典型发言,农村危旧房拆除工作在全市推广,乡村振兴在全市半年考评中名列前茅,取得喜人的佳绩。
薄弱村变先进村 下王试点捷报传
说到上杭县,就不能不提及下王村。2018年1月,省委书记于伟国到下王村慰问五老人员,那时的下王村还是典型的薄弱村,村容村貌杂乱无章,于伟国同志看到村里破败落后的面貌,便召集县镇村干部及村民代表一起为发展下王村出谋划策。上杭县委县政府将下王村作为乡村振兴试点,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下王村调研,才溪镇派出28个镇干部蹲点下王,走访每家每户,宣讲政策形势,了解群众诉求。他们早上出发下村,自带午餐盒饭,傍晚再回到镇里,调研了近3个月。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下王村乡村振兴整治提升在“边规划、边设计、边出政策、边建设、边整治、边完善”的“六边思路”指导下正式启动了。第一个项目是将原来坑坑洼洼、宽窄不一的老路修成6米宽、沥青路面的标准道路,紧接着陆续实施生态护岸、停车场、路灯、菜园整治、墙面彩绘、立面改造等项目。村民们看到党委政府真抓实干,对各项整治建设工作更加支持。老支书刘学文、刘思雄,村民刘庆余、刘华文、刘炳文等都主动捐地,保证整治项目建设之需。
“下王村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新路,建成是农村的农村、像城市般舒适的农村。”镇党委书记温文达说道。如今的下王村,青山绿水,道路宽阔,房屋齐整,焕然一新,而像祠堂堂号、老房子拆下的窗花格、青砖、老石板,做豆腐的石磨等具有悠然古韵的物件则散落地复建在广场和路边,这种生态房居与人文景观的组合形成了下王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年1月,下王村村民给省委书记于伟国写了感谢信,信中说道:“短短一年时间,我们村也成了别人羡慕的村,乡村振兴让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于伟国同志也给村民写了回信,希望大家进一步发扬红色传统,走好特色发展之路、勤劳致富之路、全面振兴之路,携手共创安居乐业的家园!
振兴乡村求发展 强农惠农政策出
下王村经验是上杭县探索道路上的一大“强心剂”,这次乡村振兴试点的成功极大提振了上杭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士气。上杭县“撸起袖子加油干”,立足调查研究,持续发力,先后出台了《乡村振兴20条措施》《上杭县2018-2019强农惠农政策》《上杭县农房整治提升试点十项正向激励政策措施》等一批政策,2019年预算安排县乡乡村振兴20条措施专项资金4.28亿元,出台《上杭县统筹整合资金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统筹8部门32项资金2.38亿元用于乡村振兴试点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为促进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收,他们根据当地特有的上杭槐猪、通贤乌兔、杭晚蜜柚、“上杭萝卜干”“上杭乌梅”等闽西“八大珍”“八大鲜”“八大干”及地理标志特色产品,加大资金投入,全力打造百个农业示范亮点,扶持千家经营主体,建立万亩示范基地,并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新农人”等新型主体发展壮大。目前,全县登记注册家庭农场有2841家,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24家,带动农民36720户。近年来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1629人。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企业2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
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上杭县整县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拆除旱厕6930座,占比90.8%;完成改厕107378户,无害化普及率达96.67%;新建、改建乡村各类公厕2525座。按照“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乡村保洁全覆盖。2018年以来启动了总投资3.8亿元的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设,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编制出台《上杭县农村污水治理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全县累计完成三格化粪池改造55443户,建成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0个,村级污水处理站25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42万吨/日。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在全市率先探索以公开招投标方式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第三方运营,污水处理排放达标率100%。
建好农村“四好公路” ,引领生活富裕。编制《上杭县“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上杭县“四好农村路”建设五年专项规划(2018-2022)》,规划251条770公里农村公路,总投资约7.4亿元。2019年计划实施101条247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总投资约4.7亿元,现已完成 25条主体工程、47条路基工程,其余工程正在里紧锣密鼓施工中。这项工作前期充分征求了老百姓的意见,了解了老百姓的诉求,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捐钱让地的感人事迹蔚然成风,太拔镇“90高龄的赖顺莲老人主动捐出子女准备办寿宴的3万元”成为佳话。与此同时,通贤“岭头经验”在全省推广,农村公路水毁综合保险机制在全省推广,在贫困户中优先聘用养路工机制在龙岩市推广,太拔镇典型经验被省公路局发文推广,官庄畲族乡人大主席团创新监督方式被新闻媒体推介,有力推动了全县101条道路的实施。2019年8月上杭县被命名为第三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近期被推荐为国家示范县。
移风易俗在上杭 乡村文明新风扬
2018年以来,以被列为全国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之一为契机,上杭县着力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目标,依托一大批专家队伍、专业队伍、乡村(社区)志愿者等队伍,通过“讲、评、帮、乐、庆”等形式,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来全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22个,实践站344个,确定5个乡镇10个村为示范点,建立了52个支队、近千支分队、8万多名在册志愿者组成的“3+N”志愿服务队伍,打造100个便民服务和集中宣讲点,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400多场次,受众达70余万人次。
大力倡导移风易俗。上杭县财每年统筹3360万元,强力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全县建成和在建10座乡镇公益性公墓和244座农村公益性骨灰堂,从2019年8月开始推进殡葬改革从农村延伸到城区。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聘金高、“份子钱”负担重、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倡导开展了“五限”主题活动(限“钱数”、限“名堂”、限“范围”、限“桌数和盘数”、限“程序”)。
开创乡村文明新风。近年来上杭县创编了《胜利从古田开始》《逐梦才溪》 “客家讲坛”等节目,着力打响“诗词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书画之乡”、“木偶之乡”品牌;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月月有戏”“上杭百姓故事报”、农民文化体育节等系列文体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工程,开展“文化上杭群文十大活动”等,开展农村各类文体活动50余场次;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近年来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人,全省道德模范2人,中国好人4人,福建好人26人,2019年评选省、市、县“最美家庭”分别为3户、1户、30户。
“上杭”取自《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一句,展现了上杭县人民自古以来不惧困难险阻的魄力和决心。如今,上杭县怀揣着对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奋勇当先,铺展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本刊记者 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