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言“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在福建永春却流传着一种“竹篮打水不漏水”的民间工艺品——永春漆篮。永春漆篮因诞生于永春县仙夹镇仙片乡区龙水村,又名“龙水漆篮”,是福建闽南地区一种著名的汉族漆器手工艺品,也是融竹艺与漆艺于一体的产物,其外形高雅古朴、精巧玲珑。在古时,漆篮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品,它除了日常用于放置物品,盛装食物外,还是民间嫁女的必备妆奁品、陪嫁品,当时能够购置这种盛篮的人家,非富即贵。该制作工艺已发展传承500多年,有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春漆篮历史久远。据传,明朝期间,永春县龙水村有一对夫妇,妻子善于编制竹篮,而丈夫精于漆艺。一天,妻子用竹篮提着粥和菜为种地的丈夫送饭,却不小心打翻了竹篮子,粥水顺着竹篮的细缝漏了出来。丈夫见状想:如果将桐油灰和大漆刷在竹篮表面,不就能防漏了吗?于是最早的漆篮便产生了。据了解,早在唐龙纪元年(889年),永春蓬壶、锦斗、东安等地已有竹制家具、农具的生产销售。南安在唐宋时亦有竹、木农具应市。明代何乔远《闽书》载:“福、兴、泉以竹为器。”《福州通志》载:“漳州描金漆杯,用竹丝编成,又有茶盘俱耐用。”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据《永春县志》载:“明正德间(1506-1521),西向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提篮和竹盘的坯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裱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几百年来,工匠们不断创新改进,模仿油漆家具中的雕花绘画,在竹篮的提梁、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各种优美的图案,附加了很高的艺术欣赏收藏价值。
“巧手翩翩篾气舞,经钱纬线入画图。竹篮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
好看实用的永春漆篮制作工序十分繁复。据悉,制作漆篮需要用二十多种原料,基本以黄金箔、细竹篾、生漆、桐油、夏布、冬粉为主要原材料,再经过制胚、水煮、上桐油、裱布、涂漆等三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由于篮胚编制精细,层层衔接紧密,涂髹灰的生漆十分坚牢,经久不腐。其产品种类也十分丰富,包括格篮、肩篮、漆盒、漆盘、提篮等,分特级、甲级和光油等几个级别。漆盘浅、漆盒深;提篮有提手,漆盒没有提手;提篮又分格篮、扇篮和盛篮,规格大小达100多种。
由于造型古朴大方、风格精巧玲珑,永春漆篮备受欢迎。随着闽人在海外开拓,永春漆篮也随着漂洋过海。这个积淀了500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凝聚着泉州古老侨乡浓郁风情,在东南亚各地广受海外侨胞喜爱,今天,在东南亚国家的华人聚居地,仍时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据说,闽南籍华侨华人回到祖国后,一般都会带些漆篮赴居住地,既延续家乡的传统习俗,也表达对故乡的眷念。“因为市场需求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水村成立了漆篮生产合作社,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漆篮,还曾有过上千人集体制篮的壮观场景。”永春漆篮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金镖回忆说。
漆篮制作作为祖传技艺,在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几乎人人都会。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因素影响,传统漆篮产业发展凋敝,从事漆篮手工艺劳动的人数不断减少,再加上漆篮制作产品单一,创新有限,市场的萎缩,十分薄利,极大地影响了从业者,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一度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这种状况,让郭金镖特别忧心。2006年,从永春仙夹中学退休后,擅长漆篮绘画的他放弃了在县城悠闲的生活,回龙水村创业。“漆篮技艺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失传的话,愧对先祖。”他说。回到龙水村,郭金镖创办了龙水漆篮工艺有限公司,开办学徒班,全面传承漆篮制作技艺。2010年底挂牌成立的永春漆篮龙水传习所,招收和培养漆篮技艺的接班人。
感同身受的还有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龙水漆篮非遗传承人郭志煌。“漆篮如果在我们这代手头上消失了,那太可惜了。我回来就是要带领乡亲突破漆篮发展瓶颈。”2012年3月,在深圳经商的郭志煌毅然回到家乡,带领乡亲共同发展漆篮产业。
郭志煌一回到龙水村,就创建了龙水漆篮厂,实行股份制,有技艺的村民过来做工人都有股份,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成立了匠艺传承工作室,定期组织漆篮技艺培训,提升从业者工艺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一些相对简单实用的漆篮竹编制品,积极占领日用品市场。同时,龙水村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网络年销售300多万元;在泉州新门街、悦华酒店等地设立展销馆,组织村里老手工艺人赴京参加中华老字号创意大赛并获金奖。
近年来,为了拯救这项“非遗”,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永春县相关部门也在努力:2013年,建设永春漆篮文化展馆,对500多年来的永春漆篮文化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展示;与泉州师院等高校合作对接设立大师工作室,研发漆篮高端新品;启动大师带徒授艺计划;将永春漆篮列入濒危艺种保护范围,对带徒授艺、抢救保护等进行补助……
随着“接班人”队伍的壮大,工匠水平的提升,工艺的突破与创新,永春漆篮的新制作陆续获得国家级中华老字号始创产品金奖、中华老字号传统手工艺制作银奖等奖项。永春漆篮,这大山里的独门绝技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如今,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有两三千元,熟练工一年赚七八万元没问题。”郭志煌说,目前全村从事漆篮产业的相关人员从200多人增加到38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一半以上,漆篮从业者的人均收入从1.5万元提高到4.5万元,漆篮产业年产值从170万元增加到1800万元,产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突破550万元。全村22户贫困户中有19户受益于漆篮产业,相继脱贫。
“村里的漆篮产业发展起来了,不管天晴还是刮风下雨,我都能在家里做竹编赚钱,加上种植的近3亩的竹林,现在一家的年收入增加了近万元。”年过古稀的贫困户陈宝珠在自家的客厅内一边手脚麻利地制作着竹编一边说道。
如今,龙水村依托漆篮特色产业,将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以漆篮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每年接待各类游客达上万多人,带动了龙水村的各项产业发展。
《海峡农业》2021年第5期 记者 陈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