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以来,后溪镇二农社区因地制宜,以产业振兴带动人居环境整治,从“人居美、环境美、生态美”入手,突出房前屋后整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三个重点,着力解决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全面整治提升村居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退之间上演了一处华丽的“变形记”。
埭溪桥社村貌整治提升 黄晓珍/摄。
打造诗画乡村 倾听山水独白
在埭溪桥社,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夕阳西下,早早吃过晚饭的村民们坐在村口的凉亭里们一边打着蒲扇,一边唠着家常,天真无邪的孩童们围在大树下嬉戏玩耍,其乐融融。一座座白墙红瓦院落村舍排列整齐,飞檐翘起,与远处蓝天相接,周围农田绿水环绕,俨然一卷山水田园画。
近年来,借助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埭溪桥社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将现有建筑进行分类,入闽南风格,重点实施村民既有住宅平改坡和裸房整治,对于村庄不协调建筑进行改造提升,消除私搭乱建,解决当前农村既有住宅杂乱问题,如今一座座颇具闽南古韵的房屋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了解,目前,该村已进行房屋“平改坡”整治40幢,屋外立面整治27幢,安装太阳能庭院灯72盏。此外,在埭溪桥社景观节点、主次干道、房前屋后进行铺设透水砖、绿化种植、增设了停车位,建设环村道路,实行路面白改黑处理,切实解决村民出行难、路面坑洼积水等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水电配套,将村庄自来水抄表到户纳入改造计划,并将强电、弱电规整入地,不仅提高了村社的美观,还能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为解决之前农村垃圾乱堆放的问题,埭溪桥社实行上门收垃圾制度,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通过组建专职保洁队伍、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三个方面改善村居环境卫生,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因地制宜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6处,设置垃宣传栏,积极开展家园清洁攻坚行动,打造整洁宜居的农村环境。
水源是决定一个村庄是否灵动秀美的重要元素。但在几年前,对埭溪桥社村民而言,最犯愁莫不过是村里那条总散发着恶臭的小溪。为解决这一难题,埭溪桥社积极配合上级加强苎溪流域的巡查监管,投资近200万元截污纳管铺设各类管网2700米,建设1座处理规模为50吨/天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出来的水为一级A标准。目前,全村污水部排入污水站进行处理,解决了全村房前屋后污水横溢乱流问题,也整治提升了溪流的水质,溪水逐渐清澈起来了。 此外,村里还聘请了环卫工人,定期清理河道垃圾。
苎溪桥 黄晓珍 摄。
弘扬古驿文化 引来八方食客
“日照松梢宿雨乾,秋风剪剪作轻寒。青林缺处云山好,更过桥西仔细看。” 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的古桥——苎溪桥,是埭溪桥社村较为出名的历史文化景点,清澈的溪水从桥下缓缓流淌,几头牛悠闲地啃着青草,偶尔飞来几只白鹭在水草间款款踱步。古时候驿道从村里经过,苎溪桥则是连接泉漳两府的重要节点。如今,驿道上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水草丰沃、生活恬静的景象。
驿道,是我国古代陆地交通的主要干道,又称“官道”,沿途设有驿站服务。历史上的埭溪桥社,曾是闽粤官道上的“苎溪铺”。埭溪桥社是厦门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千年风雨,石板已经歪歪斜斜,但经年屹立不倒,坚固的桥体至今仍可承载过往的行人、自行车。村民用闽南话说:“看起来要倒,再建都没这么好。”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文化是魂。近年来,后溪镇二农社区深挖埭溪桥社古驿站文化,借助历史文物遗存,加强村落景观设计,打造了古驿站文化主题长廊,把古代2驿12铺浓缩在这条长廊里。现下这条长廊已成为大家重温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以及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在长廊周边,村民们利用自家的房屋开起了古驿站文化餐厅,食客们从岛内外各区而来,有慕古驿站文化和苎溪桥之名而来,也有冲着餐馆老板高超的的厨艺来的生意十分红火。
农村要振兴,支部要过硬。后溪镇二农社区埭溪桥社,运用“双力推动”,打造乡村振兴“强引擎”。两委班子,书记发挥“领头雁”核心作用,党员队伍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村民代表和乡贤老人理事会等民间组织发挥桥梁作用,“三支队伍”齐心协力推进项目建设。村民是建设乡村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在乡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村民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先后召开各类工作推进会、规划论证会、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乡贤理事会和座谈会100余场次,村民参与规划,项目落地也不再成为难题。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曾经落魄的村庄,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了华丽“蜕变”,成为了都市人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2018年7月,后溪镇二农社区被列为市、区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
(《海峡农业》2020年第5期 记者 陈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