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乡村振兴康养三明 特色振兴

康养三明 特色振兴

2020-10-27

  三明,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其森林面积2692万亩,森林覆盖率78.14%,享有“中国绿都”和福建“绿色宝库”之美誉。

  绿色是三明的发展底色,生态是三明最大的优势。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三明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主动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以“生态+”为统领,聚力发展以森林康养产业为特色的新业态,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

  在发展过程中,三明各地注重挖掘自身文化、资源特色优势,培育多样化康养产业主题,走出了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永安:红色朱裔,康养人居

  草长莺飞,山花烂漫,住青竹板房、泡天然温泉、抬大梁、闹花灯……远离都市浮华聒噪,漫步在永安市小陶文化小镇内,创意农特产品、特色民俗餐饮、农耕文化园、知青文化园、精品花卉生产基地等让人目不暇接,小陶镇正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演绎悠闲的“慢生活”。

  小陶镇古称宁洋县,自古以来就是三明、龙岩地区主要的文化、商业集聚地之一,文化底蕴浓厚,有着朱子理学文化、孝廉文化和红军革命遗址等历史文化内涵。

  据小陶镇文化站黄光棉介绍,明嘉靖年间,朱熹第五代世孙迁入小陶在奇河村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万人次。如今,朱氏祠堂、老屋散落在村落各处,掩映于古树古井之间。


  小陶镇还是闽中革命老区、苏区,1929年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这里出发,吹响了北上抗日的号角;“红色基因”在此传承,成立了永安市乡村第一个党支部,建设苏维埃政权;“红色浪潮”在此掀起,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9军团在此会合。2012年在全国率先创建了16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成为了福建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福建省首批乡村振兴试点镇。

  “红色”的小陶,也是“绿色”的小陶。小陶镇森林面积达5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4.2%,有省级美丽乡村16个,拥有“天然氧吧”——国家3A级旅游景区甘乳岩,天然温泉——省级职工疗养中心玉带龙泉,天然峡谷——奇河溶洞瀑布,猴头杜鹃、茶花、李花等四季花海,绵延不绝的大竹海等奇趣景观,让游客流连忘返。

  小陶镇始终坚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保护好原生态乡村田园风光和村落建设,积极探索生态养护机制绘制乡村生态画卷,创新探索“三长合一”工作机制,活化境内53万亩森林,打造追“清”逐“绿”的清新小陶。

  借力历史文化资源与山水田园风光,小陶镇充分发掘“乡愁”资源,打造出了能够用于旅游的“符号”和产品。以小陶大米、明椒等特色产业和秀丽田园为依托,用一二三产融合的思路,在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打造了乡愁馆与孝廉馆、小陶人家民宿合作社、农耕文化园,大力推进农旅、文创、康养三产融合发展,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重点挖掘本地特色古法酿酒、农耕文化、乡愁文化、非遗二十八星宿等特色非物质文化资源。同时,引进精品餐饮和乡村艺术馆,打造展览文化、手工体验、轻奢民宿、艺术文创和农特产展销等业态集群,分阶段打造集文创产业、艺术休闲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体验式乡村慢生活目的地。

  现在,小陶镇正逐步成为闽中西部旅游核心区和近郊游、乡村游、休闲游目的地,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等特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亮点。


  在多方整合资源,深挖传承文化历史的同时,小陶镇努力挖掘各村资源禀赋,培育“一村一品”,创优乡村特色:在从古至今都是商业密集区的陶新街道,培养创新创业的商贸核心区,既传承古墟文化也培养新的商业契机;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寨中村,一方面利用人居环境整治的契机新建“朱子文化+红色文化”展示街区,另一方面塑造运输商贸的综合性服务街区;独具旅游资源特色的五一村,按照“一心一轴一带一石”的休闲旅游格局的目标,构建“打造“望山看水忆乡愁”的旅游品牌。

  尤溪:朱子故里,康养福地

  享有“千年古县”“八闽心都”之美称的尤溪县,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这个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森林覆盖率达76.94%,森林蓄积量达2246.5万立方米,连续三年荣登全国“深呼吸小城百佳榜”,荣获中国候鸟旅居县“诗意田园十佳”称号。

  2019年10月12日,在四川省洪雅县七里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森林康养与乡村振兴大会上,尤溪被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近年来,尤溪县认真践行“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开展全域森林康养工作,打造“朱子故里、康养福地”品牌,取得积极成效。


  林业生态是基础。尤溪历来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73.1%提高到现在的76.94%。同时,致力打造“开门见景”,建设了包括尤溪河百公里生态绿竹长廊等项目。优美的绿竹林带引来白鹭栖息繁衍,尤溪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鹭鸟保护地”。

  以森林为主体,康养为支撑,尤溪县跳出小旅游,谋划全产业,从“全域、全民、全要素、全产业链”的高度推动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升级,融合发展。构建森林康养全产业链,依托全县9个AAA级景区,4个AAAA级景区,选择森林环境优越、交通相对便利、食宿条件较好的侠天下、古溪星河、高春山庄、百桂山庄,大力进行改造提升快速转型成为森林康养基地。

  尤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康养产业,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森林康养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发展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列入年度绩效考评、项目竞赛活动考评、政府效能考核等内容,实行领导挂联(项目)制度、工作动态管理制度、督查督办通报制度和项目奖励制度,采取重点督查和专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为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尤溪县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先落实森林康养项目用地指标;将森林康养作为林业生产的新业态列入林业综合改革内容,涉及林业生产经营用房及相关附属设施占用林地的,按照有关管理规定简化审批、报备程序;将森林康养产业项目纳入林业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范围,对森林康养基地开展的林相改造、补植补造、森林抚育、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地征占用审批等按政策给予优先保障;县财政每年统筹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森林康养产业,重点支持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特色小镇、森林康养特色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森林康养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及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将森林康养基地及建设主体纳入农业发展资金扶持范围。建设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森林康养基地的,每个分别给予10-50万元的奖励。

  “心与理一”是朱熹重要美学思想,也是宋代美学的代表之一。尤溪充分融合“心与理一”思想,结合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并深度挖掘历史人文典故,丰富产业发展内涵。


  在森林康养的开发上注重区域特色和土地、风景文化民俗及自然与生态资源的和谐统一,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康养产品,打造康养业态新高地。挖掘利用自然生态景观、民俗文化、森林环境、农林产品及其他休闲养生资源,发挥闽学之源优势,整合森林文化、中医药文化、保健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鼓励创作康养文学、书法、摄影、音乐、影视等文化作品,抓好森林康养基地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创新康养文化产品。同时注重区域特色和风景文化民俗以及自然与生态资源的和谐统一,开发独具特色的康养养生产品。

  为推动森林康养产业稳步做大做强,建立了森林康养创新服务平台,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福建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创建森林康养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展森林康养环境特征和指数监测、森林医学疗效、森林康养技术规范、康养食品开发等研究,为尤溪森林康养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建立了森林康养标准体系和森林康养人才支撑队伍,以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如今,尤溪县正积极融入“健康中国”建设,以“深呼吸、治未病、大健康”为主题,更加注重发掘和创新朱子文化的积极因素,在维护“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优良生态环境的同时,逐步探索培育“森林+休闲养老”“森林+文化养心”“森林+医疗养生”的森林康养模式,全面推进全域森林康养目标的实现。

  大田:最氧睡眠到大田

  在九龙江源头桃源溪赤头坂河畔,大田县桃源睡眠小镇森林康养基地镶嵌于赤头坂国有林场境内。

  基地内植被繁茂,满目翠绿,野生动植物繁多,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6%,康养资源丰富,芬多精和负氧离子浓度极高,每立方厘米高达1万个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素有“世外桃源”之称。

  去年3月国家四部委出台《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后,市、县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赤头坂国有林场实地调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以“睡眠”为切入点,针对睡眠亚健康人群,探索睡眠康养实现路径,打造最氧睡眠小镇。

  建设伊始,睡眠小镇就显示出了“高规格”: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陈文华任总指挥、县长林金龙担任第一副总指挥的项目建设指挥部,高规格落实建设工作,注册成立“福建好睡眠康养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专班运营;市政府党组成员陈瑞喜、市林业局局长刘小彦和大田县副县长余维语等人前往北京积极对接,邀请中国睡眠研究会专家到大田实地考察,中国睡眠研究会与县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授予睡眠小镇“中国睡眠康养示范基地”,睡眠专家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诊疗,并不定期派出专家到基地开展睡眠健康教育、咨询、研究。高起点规划;邀请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编制睡眠小镇总体规划。


  根据规划,睡眠小镇将形成“三区两环”布局:睡眠康养区、失眠调养区、舒心安神区和舒心环、健行环,配有康养服务、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停车场、森林康养步道、睡眠改善中心、中医理疗中心等功能区,设立果蔬采摘、自然教育、农家体验等休闲区,并配套其它相关设施。规划面积共390公顷,项目投资预算2亿元,建设周期约6年。

  此基础上,小镇围绕“睡眠”主题,开展中医助眠、膳食助眠、医技助眠、森林疗养助眠等康养活动。一是邀请知名中医坐诊,开展睡眠健康咨询和睡眠疾病诊治并辅以心理疏导;设立中医理疗室,开展推拿、针灸、拔罐等理疗活动。二是依托县龙山宾馆,开发山苍子炖黑兔、牛奶根炖水鸭、黄花远志炖番鸭汤等本地特色食疗产品和酸枣仁炖猪心、铁皮石斛番鸭汤、百合安神汤等30余种助睡眠药膳。三是充分利用睡眠康养仪器设备,在入住前进行健康检测,生成检测报告,康养结束后,再次进行检测,并对两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康养意见与建议。四是依靠林下经济种植示范基地,种植佛手、南五味子、铁皮石斛、黄花倒水莲等助睡眠中药材,实现观赏和康养两相宜。五是委托福建农林大张玮尹博士,开发“追梦”系列森林康养套餐产品,由森林康养师组织开展森林瑜珈、森林漫步、森林太极、森林瞑想、森林浴、鹅卵石赤脚体验、中药浴、文体活动等森林康养课程。


  此外,紧紧围绕睡眠小镇规划目标,积聚要素,形成合力,推进小镇加快建设进度。打造“医养结合”模式。采购配备了100多万元国际最先进的睡眠脑电监测系统,通过眼电、心电、呼吸气流、呼吸运动、动脉血氧饱和度、睡眠体位等全方位监测,为好睡眠提供适时保障。配置了中医理疗、医用办公、睡眠筛查检测和自助健康体检一体机等设施。今年初,三明市第一医院在睡眠小镇挂牌设立睡眠专科门诊,开通医保报销系通,并将“睡眠伴焦虑”列入特殊病种医保报销目录。市第一医院、县总医院各派2名医生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进修学习;小镇还选派10名森林疗养师参加了远程网络教育培训,其中有5名入围笔试。提升小镇基础设施。安装了各类树种标识牌、睡眠文化宣传栏、导览图、标识系统,可在线实时监测睡眠小镇生态环境质量;配齐了健身房、图书室、阅览室、书法创作室、棋牌室等文化体育设施;竖立了景观石,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改造,对河道进行了疏浚。建设森林康养设施。对小镇后山3公里森林康养步道进行提升,拟新建5公里森林康养步道。增设了森林康养步道户外仿真音响、路灯、生态公厕及相关配套设施。

  (《海峡农业》2020年第13期 记者 文沁)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