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凤凰山上林木葱茏、云雾蒸腾,溪水潺潺、空气湿润,岩峭坡陡能蔽日,是漳墩贡眉的核心产区,平均海拔580米以上。得天独厚的深山气候,滋养出南平建阳区独具一格的“漳墩小白茶”。
早在北宋时期,建阳便是贡茶的产区之一。叶飞龙所在的建阳漳墩,古称“紫溪里”,是小白茶和水仙白的发源地。作为贡眉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叶飞龙,精耕于这方山野,这里的一叶一木都述说着叶飞龙“以茶谋篇”的破局之旅。
传承传成
赓续白茶情
“白茶没有杀青、揉捻的工序,采摘后的鲜叶摊晾在室内的竹筛上,需要好天气、好时辰、好手艺……”对于传统制茶工艺,叶飞龙侃侃而谈。好茶需要“炼”,做人做事也正如做茶。
作为白茶的主要产区,福建仅知名白茶产区就包括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茶树品种相当丰富,六七十年代,福建的茶叶销售就已经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在制茶以外销为主的年代,白茶茶叶市场竞争就尤为激烈。
“祖祖辈辈,以及我的子女,我们都一直从事茶行业,也可以说是‘茶叶世家’。”打小,叶飞龙便浸润在四野的茶香中,认定了他要做一辈子白茶这件事。从1983年开始制茶,叶飞龙跟着在国营茶厂当技术员的父亲学手艺,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小白茶、水仙白的制作颇有研究。
面对“白茶影响力不及福鼎、政和”的困扰,叶飞龙清楚地认识到漳墩小白茶的优势所在,沿袭白茶独特的工艺制法,造就了叶施甘霖白茶外形天然素雅,汤色杏黄明亮,滋味清甜鲜爽的“真味”。
他的叶施甘霖茶业工厂就坐落于漳墩镇凤凰村,作为建阳第一家拥有紧压茶资质的生产型企业,叶施甘霖茶业在保证品质优异的同时,全面优化产品体系,涵盖漳墩贡眉白茶、白亳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水仙白及手工乌龙茶、手工红茶等产品,销售辐射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河北及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多地,成为建阳区小白茶企业发展的“领头羊”。
“传统人工采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是规模化与传统工艺的矛盾,也是做白茶要面临的一大困难,我们也在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叶飞龙道,“我最想做的事就是让茶叶种植加工品饮一体化。让茶能够进入每一个家庭,还可以在家里种茶或者做茶,通过动手的感知,每个人都能体会茶的好处。”
重新从新
争做新农人
近年来,建阳区统筹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不断做优做强白茶产业,强力打造建阳白茶公共品牌,提升建阳白茶知名度,“中国小白茶之乡”、“漳墩贡眉白茶”声名远播,人才振兴,成为了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
“从高中毕业后,我就跟着父辈种茶制茶,在家里,我可算是个‘行家’,可以出门,我就成为一个‘哑巴’。我们这一代茶农,几乎没有人系统学习过,除了会夸自己的茶好,其他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在接受采访时,叶飞龙这样概括自己的“茶农”身份,他认识到,茶道无止,精进不止。
一场场春雷声中,深藏于闽北山中的漳墩小白茶昂然抽长,绿意渐浓。生长,需要乘势;破局,势在必行。
2019年,在国家整体推进“三农”工作的浪潮下,叶飞龙报名参加了福建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茶叶班的一名学生。在班上,他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
“真没想到,我这个年龄了,还能进入高校,当回大学生,更没想到的是,当了一辈子农民,最后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叶飞龙感慨道,“‘爱农业 懂技术 善经营’是福建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更是我们这些茶农的风向标,我太珍惜这个机会了,有太多知识要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叶飞龙深刻认识到“埋头制茶”等于“深闺待嫁”,没有主动权就难有选择权。从新,需要的是改变的勇气,他要带着“小白茶”走出漳墩、走出建阳,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2021年8月14日,“叶施甘霖杯”第二届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茶王赛暨高素质农民茶叶专业教学成果展在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首山校区举行。叶飞龙希望借助此次赛事,发挥茶叶的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他的女儿叶素娟也是这个高素质农民大专班的学员,于2021年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阳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国家二级评茶技师。
“你看我们学校,有学电商的,有研究乡村旅游的,还有学习植被养护无人机操控的,老李和他家那口子是同学,小陈和他兄弟仨一起上学,我和我女儿居然成了师兄妹,我们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我们是‘硬核农民’。”叶飞龙调侃道。
汲取精粹、融合发展。叶飞龙将所学也用到实际当中,从茶场到市场,从茶艺人到经营者、再到“茶主播”,叶飞龙顺利完成身份的切换,引领茶企在“白茶热”中突出重围。
《海峡农业》2023年第1期 本刊记者 关远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