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旺梅家中有5口人,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儿女需要照顾,她自己身高不到一米五,患有小儿麻痹症,而丈夫常年体弱多病。夫妻俩只能靠在家附近打些零工勉强度日。六年前,王旺梅的生活迎来了第一道曙光。当时,三明市扶贫开发协会挂钩帮扶团结村,市、县两级扶贫开发协会与镇村干部认真讨论,决定引导她家种植小黄瓜,还帮助介绍她丈夫到福清务工,分担了王旺梅身上的重担。
市扶贫开发协会支持她生产资金5000元,加上她自筹的3000元,这一笔启动资金按下她的创收启动键。因为身体问题,她始终要付出数倍于常人的艰辛。在泥泞的瓜田里,她不知道摔过多少跟头;别人2个小时收的瓜,她至少要花3个小时。为了提高种瓜技术,王旺梅参加市扶贫协会出资举办的种植技术培训班,她的水平明显提高,逐渐放开手脚。2017-2018年,市协会又连续给予她每年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王旺梅毫不犹豫地将这笔资金全部投入小黄瓜种植,扩大规模,收入逐月增加。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种植小黄瓜不仅仅让王旺梅一家成功脱贫,2018年底,他们搬进了宁化县城关的新房。
精准施策助脱贫
清晨,宁化济村乡三村,贫困户陈一秀起床查看蜜蜂,她已经通过养蜂脱贫,今后的日子,她更有信心。夜幕降临,在淮土镇养羊场内打工的贫困户张清承下班,每月的工资让曾经贫困的家庭越来越宽裕……
一幕幕变化背后,是宁化县干部群众决胜脱贫攻坚的决心与笃行。
精准识别,才能扣好是脱贫攻坚的“第一粒扣子”。2013年,宁化探索出“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即按“三步工作法”精准识别贫困户、按“四因四缺”精准分类致贫原因、采取“八种帮扶”模式精准帮扶贫困户,较好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
与此同时,县里落实结对帮扶负责制,全县2394名干部按照“处级、正科、副科、专业技术干部分别结对帮扶4户、3户、2户、1户贫困户”的原则,分别与现有在册的4616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结对帮扶干部奔赴脱贫攻坚最前线,用十分真心,下百倍苦工,做到“六个一”:制定一个帮扶计划、确定一项增收项目、每季度走访一次、扶持一笔发展资金、参加一次技能培训、培育一户脱贫典型。在帮扶单位,召开了一场场“结对帮扶贫困户”专题组织生活会。帮扶党员干部围绕“四自问”“六看六抓”,对扶贫成效进行12项盘点“回头看”,增强结对帮扶实效。“组织生活会对帮扶工作提供了很多指导和帮助。”帮扶党员干部纷纷表示。2020年1月9日,省委王宁副书记对宁化县深化“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开展党员干部“四自问”帮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在脱贫攻坚中,宁化县还创新“四率”监督机制。县里组成相关督查组,每季度抽取20%贫困户,开展精准扶贫入户率、知晓率、满意率、措施到位率“四率”电话抽查,结果作为年度考评依据。
开好产业致富花
产业帮扶、项目带动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让困难群众创收有门路、增收有底气。近年来,宁化县发展“两米两茶一稻种”产业,为贫困户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增收脱贫。
2016年以来,宁化县坚持“五个优先”,采取“特色品牌+基地+贫困户”模式,实现“一企帮百村带千户”,打造河龙贡米扶贫龙头企业。“五个优先”,即合同种植优先、种子供应优先、技术培训优先、高价收购优先、用工安排优先。至2019年底,全县带动143个村贫困户1200户3700多人种植河龙贡米5000多亩,实现产值880万元,户均增收7300多元。带动182户260名贫困人口从事贡米加工、运输等行业,实现收入500万元,户均增收2万多元。
宁化县河龙乡大洋村精准贫困户毛庭亮说:“我去年种贡米就脱贫了!政府给我们开培训班,买种子还有补贴。”除了政府,企业也为脱贫工作搭上一把手。不仅在种子、收购上对农民加大扶持外,还在聘请省、市、县农业专家开讲座,深入田间地头,强化技术培训指导。2019年6月,省重点项目宁化县河龙贡米产业园正式投产。该产业园总投资2.2亿元,建设日产150吨大米自动生产线,建有一站式服务中心、烘干房、平房仓、立筒钢板仓、稻壳粉碎车间、加工车间、机修车间等。河龙贡米产业园将带动1260余户贫困户种植8000余亩,产值达1800余万元,户均增收1.45万元。河龙贡米已成为宁化县农民的致富米、贫困户的脱贫米。
走进中沙乡,一块块茶园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吸引了游客,也带富了当地百姓。
“得益于茶园,村里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中沙村村民老罗说。治平畲族乡彭坊村的甜玉米、水茜镇的三叶青、安乐镇的笋竹、安远镇的槟榔芋、中沙乡的茶叶、淮土镇的薏米、河龙乡的河龙贡米……如今,一个个朝气蓬勃的产业,正带领着宁化县的低收入困难群众增收致富。
铺好教育扶贫路
教育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之一。
宁化县教育精准扶贫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全覆盖,让贫困孩子上好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6年,宁化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三全三扶一档”教育扶贫模式。主张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管理,扶志、扶智、扶助,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有效保障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一方面,从2018年起至2020年,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入园适龄幼儿保教费实行“补差”。截至2019年9月,宁化县帮助33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实现“零保教费”入园。另一方面,出台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精准助学政策。从2016年起至2020年,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就读的省内、省外高校大专生和本科生,分别给予每学年4000元、5000元和8000元、10000元的资金帮扶。帮扶建档立卡大学生897人次,发放县级助学金653.2万元,累计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253笔、金额2350万元,帮助160名建档立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就业培训让贫困户脱贫是宁化的一大特色。
方田乡贫困户范考云是客家小吃制作培训的受益者。她的丈夫因车祸导致腿脚不便,不能干重活,家庭因此贫困。2017年,她参加了宁化客家小吃制作培训并掌握一技之长。来到永安开小吃店后,顺利脱贫。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宁化县充分依托客家小吃品牌,成立客家小吃技能培训中心,建立“四免两优先”创业扶贫模式。“四免”,即免学费、免费吃住、免费发放工作服装、免费赠送餐具等,让贫困户实现零成本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两优先”,即优先推介到宁化客家小吃精品店就业;优先安排宁化客家小吃精准扶贫担保贷款。2012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客家小吃培训班193期,培训学员11025人,其中贫困学员827人。在全国各地开办宁化客家小吃店5000多家,其中贫困户学员小吃店220家。客家小吃共带动就业15000多人,其中贫困户1900多人,年人均收入5万元。
这些“组合拳”又快又准,大大加快了宁化县脱贫攻坚进程。
“云端”托起脱贫梦
“帮我称一下,这个多少斤。”在宁化县方田乡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贫困户廖仕球带来了自家种植的薏米。“59.4斤,你的钱拿好!”廖仕球乐呵呵地接过中心工作人员递来的891元。
近年来,宁化县在电商领域寻求突破,将电商进农村工作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农村电商工作,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宁化县作为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出发地,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薏米、河龙贡米、手工米饭等多种天然特色农副产品享誉全国。
宁化县如何发挥优势引导贫困户借助电商平台脱贫?
此前,廖仕球仅靠种植烟叶勉强维持生活。2018年,宁化县艾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入驻方田乡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自家的2亩地拿出来,按照电商中心的订单种植薏米。”收成季节来了,廖仕球如期在电商中心售出了自己种的薏米,价格还高出了市场收购价的10%。
“电商中心帮忙贫困户规划种植面积,对接收购商,取得了许多成绩。”方田乡乡长张清东介绍,2018年以来,艾农电商与全乡8个村的52户贫困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吸纳2名贫困户到公司就业,引导3名贫困户走上电商创业之路,累计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30余万元,促进签约贫困户每年增收6000元。
方田乡探索电商扶贫是宁化县电商扶贫、多方共赢的一个缩影。
2018年7月,宁化县闽赣粮食交易市场充分发挥福建省定边界贸易县传统优势,有效运用“互联网+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功能。作为福建农信自建的助农公益电商平台,“福e购”根据宁化的实际情况,发挥“互联网+金融+电商”的独特优势,在网上开设“红色宁化馆”,推出淮土薏米、河龙贡米、客家酒酿、淮土山茶油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巩固提升再攻坚
为脱贫成效更稳定可持续,今年,宁化县坚持脱贫高质量,在原有县级扶贫资金投入1500万元的基础上,再增加扶贫资金投入1112万元,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用水安全和干部结对帮扶等“五项巩固提升”工程。
住房安全巩固提升。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及相对贫困边缘户的住房进行全面排查。同时,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500万元,按照“县补助一点、乡统筹一点、群众自助一点”的方式,及时消除住房安全隐患。
教育扶贫巩固提升。对全县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补助政策、学籍跟踪管理、学业成长状况进行全面排查,按照“户不漏人、人不漏策”的方式,及时消除政策补助不到位、义务教育厌学逃学以及因贫失学辍学等问题。
健康扶贫巩固提升。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落实以及贫困人口家庭签约、因自付医疗费用较大导致生活困难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贫困人口看不起病、就不了医等问题。
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供水设施、水质状况进行全面排查,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300万元,及时解决贫困人口旱季水量不足、雨季水质浑浊等问题,确保贫困户有水喝、喝好水。
结对帮扶巩固提升。按照“单位自查、县级抽查、整改复查”的方式,对所挂钩帮扶贫困户的家庭信息、扶贫政策落实、贫困户稳定脱贫保障、扶贫手册填写、群众对帮扶工作满意度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干部帮扶责任落实不到位、贫困信息不精准、群众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宁化县脱贫攻坚工作已是硕果累累。迎着大好春光,红土地上燃起新希望。宁化正以攻坚拔寨的豪迈气魄,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征途上逐梦前行。(《海峡农业》2020年第5期 本刊记者 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