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联合梯田,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开垦于唐开元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开凿时间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是南方山区稻作系统的代表。
筑田岸、铲田坎,联合镇世代农人千年接力,创造出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农业文化遗产,同时形成了伏虎岩庙会、拜牛神仪式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活动。
梯田上的村民们世代以耕种梯田为生,但由于梯田田块小,机耕难度大,水稻种植效益低下等原因,随着劳力成本的提高,梯田正逐渐面临着抛荒的难题,如何保护发展好联合梯田?
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在海拔600-850米的联合连云村梯田建立千亩绿色防控“双减”核心示范基地,以科技赋能农旅融合,使千年梯田焕发新生机。
守成出新,接续千年文化
尤溪联合梯田是中国东南部面积最大的梯田农耕系统。梯田总面积10717亩,其中核心区范围4128亩,全部修筑于山坡之上,最高海拔近900米,最低110米,垂直落差近700米。梯田大而又“小”,大部分田块宽度不超过1.5米,“眉毛丘,斗笠丘,蛤蟆一跳过三丘”是尤溪联合梯田的真实写照。
在联合梯田核心区,农人沿袭千年古法种植,180天超长日晒,昼夜温差大,一年只收一季稻。特殊的地理条件,需要农户全手工收割、晾晒、打谷,保证联合梯田大米的纯正营养和特殊清香。一经蒸煮,米香浓郁,煮出的稀饭米油晶亮,胶稠浓厚,米汤香甜。煮出的干饭,松软可粘糯,入口香沁,饭后回甘,冷后不回生。
核心区所涉5个村共有人口4788人,常住人口2041人,长期耕作的种粮户为293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占59.4%,劳力年龄偏大且严重不足。随着劳力成本的提高,提质增效势在必行。
粮食高产,良种先行。结合当地种植特点,试验基地经过筛选测产,选取出明1优臻占、野香优744、紫两优737、榕夏两优676、宁12优156、溢两优1909、姗两豪丝香等高产抗病品种和明1优臻占的耐锈水性品种,同时进行百亩示范、展示,让当地农户择优种植,替代老旧品种。
推广绿色种植,保持“立体套种增效益”的种植传统,推广“稻-螺生态种养”的共生模式。这些传统模式不仅充分利用梯田的自然空间资源,能减少水田里杂草及病虫害的发生,预防水土流失,而且动物的粪便还作为稻田的有机肥反哺梯田,提高土壤肥力。
科学护粮,成就“璀璨星河”
在传承种植传统的同时,联合梯田试验基地以科学护粮,以“生态系统健康”为导向,创建并熟化成绿色防控“双减”集成技术,运用“溶田灭虫源,养萍增肥力”“害虫行为干扰灯控害”“种植蜜源,投放天敌”等措施,从一粒种子到一粒稻米全程跟踪,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物理防控,安装、维护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持续全域调控螟虫种群数量;运用稻飞虱行为干扰灯,利用特定波长和经编程的光照强度高低频率变换,影响稻飞虱取食、求偶、交配及产卵等行为。
生态调控,立足示范基地山青水美,物种多样化,自带良好的生态系统特性,禁用剧毒高毒农药,采用传统耕种,田埂梯壁人工劈草埋入稻田窝肥的形式,保护梯田及益虫群落,自然调控害虫和益虫的种群平衡。
生物防控,创建栖息场所。梯壁、道旁种植构树、格桑花、羽扇豆,立体空间上套种田埂豆,旱地种植花生、芝麻等蜜源植物,作为害虫天敌的“粮仓”和“栖息地”。田间放置水稻螟卵寄生蜂—赤眼蜂卵、稻虱缨小蜂和稻虱赤眼蜂等寄生蜂,通过释放寄生蜂实现以虫治虫。
减量增效,冬季进行溶田,灭杀越冬螟虫降低来年一代虫口基数;溶田后放养红萍,利用红萍固氮功能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强土壤肥力。
通过绿色防控“双减”集成技术,2019年联合梯田绿色核心区需施药3次,2020年施药2次,2021年仅秧田施药1次,2022年未施药。如今,该集成技术在上杭、建宁、宁德等试验推广站等得到推广、应用。
科技护粮收获附加的成效。每到夜晚,田间的风吸太阳能灭虫灯和水稻害虫行为干扰灯等齐齐启亮,仿佛一群精灵在守护着这片梯田,成就了连云村梯田的“璀璨星河”。
不仅如此,冬季溶田打造的天光云影,生物防控种植的花间小路,水稻成熟期的大地彩绘,让农耕事宜渗入旅游观光,传统耕种和旅游无缝融合,吸引许多游客、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
农旅结合,赋能振兴乡村
中国五大魅力梯田、发现海西之美十佳景点和福建省摄影创作基地……如今的联合梯田,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生态农业的绝佳体验观光点。
农旅结合、以旅带农、以农促旅。随着“联合梯田”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有着“梯田三宝”之称的花生、田埂豆、稻米也走俏市场。
通过实施的绿色“双减”防控集成技术,形成旅游观光景点促进梯田旅游,“一产接二连三”产业融合,“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培育,初步形成梯田稻米、花生、田埂豆“梯田三宝”品牌体系,带动尤溪县管前镇、西城镇、新阳镇、中仙镇等5000亩示范推广,辐射面积10000亩,带动乡村振兴,维护梯田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得到省水稻体系专家们的高度认可,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2021年体系内部专家组考核,并吸引华安县、屏南县、福州政协等前来学习观摩,华安县于2021成功复制并在当地示范推广。
同时,从优异的生态环境、高端优质特色稻品种、绿色种植栽培技术和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等环节入手,提升内在价值,创建“祥云熹”梯田稻米品牌,打响品牌知名度,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开发旅游伴手礼,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梯田优质稻米销往三明、福州、厦门等地。伴随着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品牌开发,农民的种田效益不断提高,原无人耕作的撂荒地全部实现复垦。
农旅融合也带动了农民增收,2021年游客达到了16.7万人,带动经济收入2004万元,同比增长了28.5%。
《海峡农业》2023年第6期 本刊记者 文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