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产业振兴探寻生态健康养殖“良法” ——福建省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纪实

探寻生态健康养殖“良法” ——福建省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纪实

2020-08-17 来源:海峡农业杂志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养殖水产品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产业兴旺和渔民生活富裕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我国水产养殖生产总体规模很大,但传统养殖方式占主导地位,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做强做优产业离不开健康养殖理念。福建在发展水产养殖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将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写进工作日程,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高效、质量可控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作为我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的其中一项,今年,我省继续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重点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多营养层级海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等5大绿色水产养殖技术模式,培育一批绿色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稻渔共作 以渔促稻稳粮增效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稻渔综合种养是当前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新时代加快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最具活力、潜力和特色的朝阳产业之一。

  松溪县稻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第一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近年来,合作社通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实现了以渔促粮,充分利用渔业产业化水平高的特点,通过渔业产业带动水稻产业化升级,提升了水稻品质和效益;实现了保渔增效,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坑沟、空隙带及冬闲田发展水产养殖,提升稻田养殖综合效益50%以上;实现了生态节能,通过建立稻─渔生态循环系统,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善了土壤肥力。

  松溪县稻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福建推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福建根据本地丘陵山区地貌特点,不断寻找适合在福建稻作区推广应用的综合种养模式。目前,通过项目实施,福建已形成以“稻鱼共作”为主,鳖、鳅、虾、螺等多品种互为补充的特色综合种养模式。

  作为福建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行动方案的重要一环,今年,福建重点选择在福州、宁德、龙岩、南平等地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建立推广应用示范基地5 个,主推山区型稻-鲤综合种养技术,开展稻虾、螺综合种养技术示范,示范面积5000 亩,累计辐射推广25 万亩。

  根据行动方案,今年福建省的稻田养殖模式有稻-鱼、稻-虾、稻-螺、稻-鳖等模式。其中,根据福建地区喜爱吃螺和小龙虾的饮食特点,今年新增“稻-螺”综合种养模式,以及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澳洲淡水龙虾稻渔综合种养新品种3个。今年下半年,将重点加强稻螺综合种养等模式和技术的集成创新,并加快稻螺综合种养模式和技术的示范推广。

  目前,全省共有稻虾(澳洲淡水龙虾)面积90亩,稻虾(小龙虾)2040亩,稻鲤鲫104385亩,稻螺面积1440亩。

  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福建将探索稻渔综合种养与休闲渔业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规范设施建设、总结技术标准和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稻米、水产品量丰收和质提升,增收增效。

  多层混养 小池塘提升大功效

  在“中国河豚之乡”漳浦县佛昙镇东坂村,河豚养殖池塘里,东方鲀、对虾、篮子鱼、花蛤根据生态互补的原理,在养殖区里和谐共生。这里,是我省今年推广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模式的示范基地所在地。

  海水池塘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模式是通过鱼、虾、贝的生理、生态的不同进行养殖,根据混养品种在栖息水层、食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互补特点,进行水中养鱼、池底养虾、泥里养贝,是一种立体生态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品种成活率、节省饲料成本、缩短养殖周期,还可以合理使用饵料,恢复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能有效控制大规模病害发生及蔓延、提升产品质量。

  今年,福建省将推广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模式作为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行动的重点工作,计划在漳州两个主要海水池塘养殖区,开展鱼虾贝立体混养与耦合接力养殖技术示范,示范面积1000亩。

  如今,漳浦县佛昙镇东坂村池塘示范基地在本地长期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出颇具特色的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模式,即东方鲀-对虾-篮子鱼-花蛤池塘多品种生态混养,具有生产较为稳定、综合效益较高的优点。

  接下来,我省计划继续示范推广,依托东坂村示范区,通过实地观摩指导等多种途径,在漳浦佛昙湾垦区示范推广传统池塘多营养层级海水养殖模式2万亩以上。

  循环水养殖 破解资源紧缺难题

  在位于龙岩漳平的市珒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已建成的2400平方米循环水养殖车间里,养殖池、养殖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养殖尾水生化处理池和尾水处理后循环利用设施齐齐运转,通过配套的物理、生物等水处理设备,实现了部分或全部水循环利用。

  市珒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鳗鲡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之一。该示范点另有可控式鳗鲡工厂化养殖车间,每口精养池配套独立的气提式微循环鳗鲡精养池集污系统,有效降低能耗,减少了养殖用水量和养殖尾水排放量;配备了可控式养殖温栅、水帘墙和通风设备等温控系统,高效增氧系统和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等智能化养殖控制系统,开展了南美洲鳗鲡养殖环境的人工智能调控技术试验研究,以维持养殖环境水质稳定。该套养殖系统能全年保持养殖鳗鲡处于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下,有效缩短了养殖周期,并减少的养殖过程的用药量。

  据了解,鳗鲡土池养殖占用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传统土池养殖日换水率约5%-15%,养殖污水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其他环境污染对鳗鱼养殖也造成严重影响。我国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环境污染也制约着鳗鱼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为了破解传统养殖中的这些难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应运而生。

  今年,福建省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列入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方案。目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已在示范基地龙岩市市珒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建成循环水养殖车间养殖面积2400平方米,产量120吨至150 吨,配套物理、生物等水处理设备,具备节水、节地、节能等优点;霞浦县钦龙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示范点建成10000平米的全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和178个养殖池、10套循环水设备、2200吨级海水与淡水蓄水池,主要养殖品种为龙胆石斑、珍珠龙胆、斑石鲷、真鲷等,年产量约500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重点选择在福州、漳州、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开展海淡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建立示范基地5个、流水槽15条,示范养殖大口黑鲈“优鲈1号”、石斑鱼等品种,优化废弃物收集、处置以及外塘水质净化等技术工艺,辐射带动建成流水槽100条以上。

  探寻深远海 寻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5月13日,全球首个单柱式半潜深海渔场“海峡1号”在福建宁德海域完成安装投放。“海峡1号”是目前全球首台专门为大黄鱼养殖设计制造的单柱式深海养殖装备,最大有效养殖水体容积达15万立方米,可养殖1500吨大黄鱼。

  “海峡1号”是福建探索深远海养殖的又一次探索。此前,福建已有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振渔1号”在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湾启用,以及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福鲍1号”在连江东洛岛附近海域使用。

  2013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讨论通过《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控制近海养殖密度,拓展海洋离岸养殖和集约化养殖,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为此,专家通过研究提出深远海与绿色网箱发展模式,开发大型深水网箱养殖品种与养殖技术,探索深远海巨型现代化养殖网箱、养殖工船和养殖平台等新养殖方式。利用深远海优质海水资源进行水产健康养殖,是提高我国养殖水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强出口能力的重要途径。

  网箱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年养殖产量约占全国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40%。为突破制约我省离岸深水海域网箱养殖技术瓶颈,实现海水网箱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福建不断探索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模式。

  在引进与借鉴的基础上,研制出适合福建海况条件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及配套养殖设施,如固泊,捕捞设施。研究并建立了各海区适宜养殖鱼类的深水网箱养殖技术与模式。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开发的深水网箱,养殖水体和养殖产量是近海传统小型网箱的几十倍到几百倍。此外,深水网箱养殖不仅可有效减少病害、污染和台风等造成的损失,同时由于养出的鱼类品质好、售价高,而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工作方兴未艾。目前,福建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各项目单位正紧锣密鼓地通过组建专家组,加强技术模式试验,结合本地实际,集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技术模式。

  (《海峡农业》2020年第9期 记者 陈丹妮)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