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聚焦弄潮正当时 “渔歌”唱榕城

弄潮正当时 “渔歌”唱榕城

2022-07-26 来源:福建农村网

  

“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就应当树立超前意识,敢做时代的弄潮人。”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州擘画了一幅跨世纪的宏伟蓝图——“3820”战略工程,引领着福州数十年来的创新求索之路。



 

  弄潮,正当时。

  拓海,谋深远。

  “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1994年,福州提出建设“海上福州”的发展战略,率先将发展目光转向10573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福州”成为“3820”战略工程的重要内容。

  2021年,全市渔业产值631.87亿元,水产品产量297.18万吨,远洋渔业产量达到42.5万吨……作为“海上福州”建设的重要一环,福州现代渔业发展高歌猛进,海洋经济做大做强做优,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浪淘沙 迎难上

  全力筑牢福海粮仓

  枕三山,面一海,襟闽江,独特的区位条件影响着福州这座“巨轮”的前进方向。广袤的海域,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产资源,如何释放海洋发展潜力?福州执笔破题,全力筑牢福海粮仓,争当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种业创新“芯”动力。

  在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种苗繁育基地的养殖池,一颗颗比成人手掌还大的绿盘鲍蛰伏其中,探灯一照,鲍的外壳便流溢出更浓的青绿光彩。“福鲍1号”绿盘鲍新品种的成功培育,是福州市鲍鱼种业创新的一大突破。


  “一粒鲍”里见真章,“福海粮仓”离不开优质渔业“芯片”的有力支撑。打造特色水产种业发展高地,正带动着福州渔业焕发新活力。目前,福州市启动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现有11家市级以上水产良种场,品种涵盖金鱼、海带、鲍鱼、坛紫菜等。持续开展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花蛤、海带、紫菜等特色优势种业位于全国领先地位。

  水产加工“深”发力。

  “去年我们消化3000吨鲍鱼及其他海产品,产值3亿多元。”连江鲍鱼深加工龙头企业江船长实业集团从鲍鱼即食产品起步,目前研发出鲍鱼肽健康产品。深加工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鲍鱼产业附加值,带动本地渔民增收致富。

  一键购齐、微波加热、10分钟上菜……站在预制菜的风口,以天马科技鳗鲡堂为代表的新锐国鳗品牌上线即爆款。作为国内鳗业龙头企业,天马科技以鳗鲡板块为着力点,建立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从种苗至养成,从源头到餐桌的可溯源安全食品体系。

  开袋即食的网红海带、营养美味的丁香鱼罐头……种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产品加工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水产品加工由初级向精深转变,推动“福海粮仓”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水产品走进人们视野,摆上餐桌。

  据悉,福州水产加工产量、加工产值历年均居全省前列。2021年,全市水产品产量297.18万吨,比增4.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70.03万吨,增长4.6%;淡水产品产量27.15万吨,增长3.3%。全年新增水产品加工生产线14条、水产品加工船1艘,新增产值3亿元。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水产加工企业89家,产值超亿元企业60家。

  渔业安全“强”实力。

  去年以来,福州市完成各级水产品抽检1692批次,合格率100%,把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关。今年,福州市加快实施渔港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约35亿元,2022年底前将推进新建、提升改造渔港57个,建成后全市渔港89个,守好渔业生产关。

  依法治渔,强本固基,安澜渔业“蓝剑”出击。福州市严格海洋与渔业执法监管,在全省率先组建“海鹰”无人机执法专班,推进“两江四岸”人船动态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在国内率先开发渔船检验网上申报系统。2021年,全市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签单保费1.13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增83.25%。

  定风波 且徐行

  “海上牧场”转型升级

  近年来,福州市积极推进海洋捕捞向远洋转移,水产养殖向高效生态型转变,渔业安全治理向有力有效突破,开拓全省海洋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打造蔚为壮观的“海上牧场”。

  远洋渔业是建设“海洋强国”、实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继1985年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州马尾出发前往西非海域后,1994年连江县民营远洋船队也“冲出国门”,驶向大洋彼岸,开拓远洋渔业。

  福州保障远洋渔业专项奖补资金落实,发放中央资金32957.95万元,市级资金8721万元,积极协调推进远洋渔获装卸难问题,推动出台《福州市支持远洋渔获上岸行动方案》。

  2021年5月,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在连江粗芦岛开工建设,标志着福州远洋渔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助力实现全省远洋渔业产量、产值新突破,推动远洋渔业产业集聚发展。

  三十多年来,福州远洋渔业犹如一个“定海神针”,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远洋力量,在海洋经济发展的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福州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全市拥有远洋渔业企业13家,远洋渔船432艘。

  从滩涂、近海养殖,到探索深远海养殖,从“面朝海水背朝天”的传统式养殖,到手机终端即可监测的智慧养殖平台,从零星简陋的金鱼场,到全球最先进的金鱼养殖循环技术……上下求索,逐浪前行,福州水产养殖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是推动福州渔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6.85万公顷,养殖产量约占渔业产量的73%,区域特色养殖品种优势明显,形成了以鲍鱼、南美白对虾、鳗鲡、海带、金鱼等为主导的多个特色优势产业。

  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接连动建投产,“百台万吨”队伍不断壮大,“渔业重器”惊艳亮相……福州市积极探索深远海装备养殖,将发展目光投向更深、更蓝。

  在连江县琯头镇粗芦岛的马尾造船厂,省深海养殖装备租赁试点首台套——“闽投1号”正在建设,这意味着福建省深海装备养殖进入新阶段,“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平台项目再添新成员。

  此外,“福鲍1号”“定海湾1号”“泰渔1号”等渔业“重器”陆续投放,福州在深远海智能养殖领域拓开新局面。全市累计下水8台(套)深海装备养殖平台,其中4台已投入养殖,养殖水体突破7万立方米。

  同时,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正积极对接闽投深海养殖装备租赁公司,探索以租赁形式推进深远海养殖的一套新模式,让先进成果惠及更多养殖企业、养殖户,充分释放深远海渔业巨大潜力。

  踏碧波,逐“绿”行,生态渔业翻新篇。

  2021年,福州市顺利举办了福建省“6·6八闽放鱼日”福州主会场活动,全年共开展增殖放流活动20场,在近岸海域、闽江流域放流日本对虾、大黄鱼、真鲷、黑鲷、泥东风螺、鲢鱼、鳙鱼等各类海淡水苗种共13.19亿尾(粒),对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依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连江县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完成15000吨海水养殖渔业海洋碳汇交易项目,交易额12万元。该项目是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标志着我国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领域实现“零突破”,增加渔业养殖“绿色收入”,开启了中国蓝碳交易的新篇章。

  望海潮 兴榕城

  “渔歌”一曲飘扬四海

  热腾腾的雾气散开,一粒粒洁白晶亮的鱼丸跃入眼帘,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香不腻——海欣鱼丸、秋官郎鱼丸、百洋鱼丸等一批“老字号”在福州大街小巷遍地开花,承载着闽都饮食文化,凝结成几代福州人的共同记忆。

  自2021年8月福州市鱼丸协会成立以来,福州鱼丸发展跑出“加速度”:福州鱼丸团体标准发布,鱼丸文化体验馆、鱼丸博物馆陆续揭牌,“福州鱼丸”地理商标转移,福州鱼丸品牌店推广……“丸”转福州,乘势而上,蜚声四海。

  不只是鱼丸,海洋这个偌大的“蓝色聚宝盆”涌现出众多渔业品牌,为福州这座滨海之城积蓄更硬核的发展实力。

  近年来,福州形成了“10+1”渔业特色品牌,即福州鱼丸、福州鳗鲡、连江鲍鱼、连江海带、长乐漳港海蚌、福清南美白对虾、琅岐蟳、连江定海湾丁香鱼、连江虾皮、福清花蛤以及福州金鱼等。

  “中国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产销基地”“中国鱼丸之都”“中国金鱼之都”“中国鳗鲡之都”“中国海带之都”“中国海洋美食之都”——“五都”榕城越叫越响,“福渔”招牌越擦越亮。

  品牌助力,推动休闲渔业向精品化发展。

  今年,闽侯县借助“中国金鱼之乡”的天然优势,着力在荆溪镇港头村筹建一个集展示、直播电商、吃住玩乐购为一体的复合型金鱼文化公园,规划建设超千亩,融入六大多功能区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观景体验。

  文旅借势,推动现代渔业三产融合发展。

  鱼排舟楫列队成阵,海上浮球整齐划一,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景长卷徐徐铺展;岩石奇观、沿海步道、夜景灯光,一首高唱入云的文旅“渔家傲”袅袅回音。在连江县同心村,鲍鱼文化广场尽展“鲍乡”魅力,“鲍帅”和“鲍美”化身“形象大使”,凝聚起强大的人气,让渔民真正吃上“旅游饭”。

  截至目前,福州市拥有12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2家市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环定海湾的休闲渔业旅游带正在逐渐形成。

  栉风沐雨二十年,砥砺奋进江海事,“3820”战略工程设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新的起点上,福州将持续推进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唱响“现代渔歌”,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迈出新步伐。
       《海峡农业》2022年第6期 记者 龚玉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