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渥如丹,灿若烟霞。在福建省千年古邑——泰宁县境内,藏匿着一片雄奇瑰丽,动人心魄的丹霞地貌,百仞连耸、岩壁斑斓,仿佛“玫瑰色的云彩”“深红色的霞光”坠落凡间,恰好铺在了纵横的山湖峡谷间。
2010年8月2日,“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泰宁作为“中国丹霞”申遗团队的重要成员,惊艳亮相。
据了解,“中国丹霞”包含的6个申报点分别是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和贵州赤水等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是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自然遗产项目,代表了世界上最典型、最优美、景观配置最佳的杰出丹霞景观。
其中,泰宁丹霞遗产地总面积234.88平方千米,核心区110.87平方千米,地质地貌独特,景观价值突出,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唯一代表,是“中国丹霞”从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被国内外地学界称为“中国丹霞故事开始的地方”,在“中国丹霞”项目中处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据考证,泰宁丹霞地貌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形成的白垩纪红层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保留了完整而显著的古夷平面,构造了独具一格的网状谷地和密集雏形丹霞峰丛,发育着纵横交错的峡谷群。同时,丹霞岩层表面发育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洞穴景观,孕育了丰富的岩穴文化。这里还完好地保存了中亚热带原始森林,分布着抗旱崖壁植物群落和许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如穿山甲、鬣羚、亚洲金猫、铁皮石斛等。1000多处丹霞赤壁、470多条峡谷、70多条形态各异的深切曲流,以及独特美妙的丹霞洞穴群随机组合,共同组成了独一无二的“泰宁式”地貌。
千载灵秀 造化“水上丹霞”
丹霞地貌与湖、溪、潭、瀑完美结合,构成了泰宁举世罕见的水上丹霞奇观。清代诗僧释最弱写诗赞曰:海之内外佳山水,到此难容再作声!
“百里湖山、灵冠天下 ”,大金湖是泰宁丹霞山水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的大杉岭山脉南侧,因金溪流域富含沙金而得名。丹山碧水、红岩绿树,是国内外少有的丹霞地貌与浩瀚湖水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
烟波浩渺的大金湖托起绵延的丹崖赤壁,方山峰林,一面清丽幽雅,一面雄奇俊逸,使得豪放与婉约互补,浩瀚与幽深同在,旷达与险窄共存,山奇水柔,阴阳相济。泛舟湖上,可见两岸绝壁常常内陷为岩穴,溪涧时时直下成飞瀑,片片丹崖突进湖心,悠悠碧水深入山腹,沿岸修竹生机盎然,藤萝攀岩附树,岩寺古刹、渔村山寨、古墓关隘等众多人文景观错落镶嵌,曲折多致,景象万千。
溯流而上,便是奇险秀丽的上清溪。藏于深山幽谷之间的上清溪,全长50多公里,是经6500万年地质运动形成的峡谷深切曲流。其中崇际至长兴15公里为深山峡谷地带,赤壁丹崖把溪流挤逼为歪歪扭扭的曲线,号称有“九十九曲、八十八滩”。水面最宽处不过20米,最窄处只容双排通过,两岸,方圆几十里内仍保持原始状态,形成弯多、滩急、潭深、山高、林密、峡窄的特点。在人迹罕至,森林茂密的赤石翠峰之间,乘一竹筏顺溪而下,只见两岸奇岩跋扈,溪涧千回百转,林鸟幽鸣,百草芬芳。颇有“转一景如闭一户焉,想一景如翻一梦焉,会一景如绎一封焉,复一景如逢一故人焉”之感。在丹山碧水中回转,如入上清仙境,一切世俗尘埃都被涤荡得干干净净,给人以“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无限灵趣。
“九龙清幽境,丹霞绝壁奇,峡谷岩壑窄,一脉天光飞,”是中国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九龙潭风景的真实写照。九龙潭因有九条蜿蜒如龙的山涧溪水注入潭中而得名,景区方圆15平方千米,峡谷全长5000米,潭面100亩,融合了“湖、溪、山、谷、岩、峰、沟”的精华,境内植被茂盛、峡谷纵横、丹霞绝色;犹以山水交融、谷静清幽、野性十足而闻名。其中以“丹霞湖”最负盛名,由丹霞地貌构成的丹霞湖,潭面长约5公里,最宽处约百米,最窄处不足1米,潭深可达18米,荡舟九龙潭,奇峰突兀、峭壁林立、蝉噪空谷,十分清幽寂静。
鬼斧神工 雕刻自然神话
行至尽处疑无路,豁然鬼斧劈岩宽。巍巍峡谷,壁立千仞,是青年期丹霞地貌的最主要特征。千百万年来,地壳的拉张裂陷、水蚀雨淋,风化崩塌,构成了70多条线谷、130余条巷谷、220多条峡谷,或纵横交错,或并行排列,仿佛大自然的神来笔,随意涂抹却惊为天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寨下大峡谷,是由滴水穿石悬天峡,山崩地裂通天峡,时空隧道倚天峡,三条峡谷首尾相连而成,全长约有十余里地。这三段峡谷生动地演绎了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构造运动为主的三种地质现象。
除了密集的深切峡谷外,这里还有着最密集的网状谷地,经流水不断切割后形成与构造线走向相一致的条状或块状峰丛。峰丛的峰顶或平或圆,但高度基本一致,被破坏的山原面仍清晰可见。峰丛绵延起伏,形断势连,蔚为壮观。
保存完好的古夷平面是泰宁丹霞的一大特色。由于地壳运动,红色的砂砾岩层被抬升至侵蚀基准面上,开始遭受剥蚀。经过长期外营力作用,形成不连续的接近基准面的平坦地形。在泰宁丹霞地貌区的金湖北侧和上清溪一带保存的剥夷面,规模宏大、连绵不断,虽经断裂切割、侵蚀剥蚀,仍然清晰可见,展示了中国丹霞青年期地貌的显著特征。
走过幽谷,再观奇洞。千泰宁的丹霞洞穴十分发育,大小不同,深浅不一,以多、奇、绝为特色,无数千姿百态的大小洞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丹霞微地貌景观,被誉为“丹霞洞穴博物馆”。洞穴可分为大型单体洞穴、洞穴群、蜂窝状洞穴三大类,大者可容千人、小的状若蜂巢。天台岩山腰间有一条长长的天然栈道,行走在上面,360米长的风化侵蚀形成的大型岩槽触手可及;钟山鼓岭,一面面巨大的洞穴构成的岩洞,古刹庙宇隐现其间,建筑与景致浑然天成,构造独特。无数细小的洞穴则状若蜂巢,层层套叠,道出地质奇观的变幻的隐秘线索。
而先人演绎形成的岩寺文化、学子文化、隐逸文化等丹霞岩穴文化,则让冰冷岩穴拥有了人文温度,更增添神韵。
泰宁有“庙比村多”之说。泰宁岩中有洞,洞中建庙,留下了各个时期的寺庙建筑。泰宁佛寺颇有影响的是甘露寺。
甘露寺建在金湖一侧悬崖上的洞穴间。岩穴上宽下窄,高80余米,宽、深俱有30余米,宋绍兴年间(1146年),泰宁人巧妙利用地形条件,以“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建筑样式建造,由一根巨大木柱支撑,四座楼阁组成重檐歇山式木结构顺势架构,全部为木结构不假片瓦的层楼的迭阁,将整座古刹建在巨大洞穴之中。1246年日本高僧重源法师曾三进甘露寺,取样寺内的“T”形头拱,回国后修筑了奈良——东大佛殿,被誉为“大佛样”。
这里的学子文化诞生于洞穴。据传,当时泰宁只有一座荒废的先圣庙,泰宁的学子像道士、僧侣一样深居岩穴苦读经史,泰宁第一个状元也祖洽就是其中之一。北宋著名宰相李纲也曾两次到岩穴归隐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