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饮食文化里,泉州自古有“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的美誉,泉州美食自古就十分有名,早在唐代泉州港已是我国四大商港之一,到宋元时期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人员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汇。
长期以来,泉州人就就深谙“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在他们眼中,“吃”不只是一个解决温饱的动作,是食物的另外一个称呼,更是泉州人长久以来讨论最多的话题。在百姓无事,牛羊下棋的日子里,泉州人“讲长讲短,讲食煞尾”,从聊“吃”中,相互诉说着各自生活的安好;熟人偶遇,一句“食未”,就是一句亲切的开场白,更是泉州人招牌的问候方式;不仅如此,连就业谋生,泉州人也称之为“探呷”,而外地人在泉州学得最快的一句闽南话也是“夹蹦”(吃饭)。对于如此“重吃”,甚至号称“吃饭皇帝大”的泉州人,都有哪些精细而独特的美食考究呢?
“吃在闽南,味在泉州”是对泉州美食的真实写照,泉州肉粽、蚵仔煎、牛肉羹、面线糊、土笋冻、洪濑鸡爪等小吃更是闻名遐迩,为“吃货”们津津乐道。
泉州面线糊在当地人看来是直击心灵的味道。
“没吃过面线糊的,肯定不是闽南人。”足以证明面线糊在闽南人心中的霸主地位。面线糊味道鲜美,清甜爽滑,具有地道的泉州风味,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在泉州,热气腾腾的面线糊是一天美好的开始。当食物的喷香唤醒睡梦中的城市,清晨的深巷中响起阵阵面线糊的叫卖声,人们习惯性地走进一家自己熟悉的老店,叫上一碗面线糊,根据各人的口味,加入卤大肠、小肠、醋肉、油条等,再配上点酒,最后撒点葱花,扑鼻而来的香味简直令人难以抗拒。
关于面线糊的由来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了一个叫做甲村的小村庄。时值粮食短缺,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为此村民急得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刺,洗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胆回答,这是家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赏赐了这个巧媳妇,面线糊就这样传开来了。
流传至今,这道古早味一直是泉州人念兹在兹的家乡味道,在泉州旅游的外地游客,也会在街边的旮旯小店寻觅到一碗正宗的面线糊才会满意的离去。
美食太多,难以抉择,那么泉州烧肉粽将满足你对食物的所有想象。
中国人吃粽子由来已久,最普遍的说法是根据晋人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为纪念楚国忠臣屈原投江,祭以五角丝角条后演化为粽子。泉州烧肉粽的形成则是在南宋,据传爱国诗人陆游曾到福州做官,带来了“艾香粽子”。这种粽用艾叶浸米裹制,吃来肉味独特。陆游走后,粽子的制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陆家当差的泉州人带回泉州,并加以改良,最后演变成了品种多样、深受海内外欢迎的风味小吃。
端午年年有,粽子处处皆不同。浙江有嘉兴鲜肉粽,广东有肇庆裹蒸粽,山西有晋中黄米粽,而在福建,则以泉州的烧肉粽最为突出。作为福建米制品小吃里的一绝,泉州肉粽有何秘辛?
泉州烧肉粽是泉州的传统风味小吃,其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更是豪华。一口咬下是,你会发现软而不烂的糯米里包裹着“山珍海味”,有五花肉、莲子、香菇、虾仁、咸蛋黄、板栗……每一口都能带给味蕾无限惊喜。
传统烧肉粽的原料,以糯米为主,制作时精选上等糯米,经过泡洗、加热翻炒三分熟后,配以肥瘦相间的三层猪肉、虾仁、鸡蛋、香菇等配料,更讲究一些的,还会掺入栗子、莲子、鸡肉、火腿、雪笋等丰富的食材,然后裹以粽叶,用细麻绳系紧,入锅烧煮。煮肉粽也十分讲究,在闽南方言叫做“炕肉粽”。在大锅中把水烧沸,投入猪大骨、鸡骨架等辅料,再将裹好的粽子放入锅中,让水浸没粽子,以免煮出夹生粽子,用旺火煮两个小时左右,然后在转至温火煮一个小时。肉粽出锅候,香味四溢,再取出一串串悬挂起来。食用时,再一串串拿到锅里去蒸热,这样不至冷食伤胃,也使肉粽本身更加入味。“烧”在闽南语中是热乎乎的意思,所以烧肉粽要趁热吃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道,吃时还可配上沙茶酱、蒜茸、红辣酱等调料,再来一碗牛肉羹汤,便又是一绝。
牛肉羹是泉州小吃中最受百姓喜爱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泉州的牛肉小吃历史悠久,在鲤城的大街小巷,牛肉店随处可见,老字号也有不少,但每家都少不了牛肉羹。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中医认为,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牛肉羹有软羹和硬羹之分,泉州牛肉羹属于软羹,牛肉是碎末。选用牛的腿肉部分,沿着牛肉的纤维切,用拳头不断地打制牛肉,不停歇地打上半个小时,慢慢加水让牛肉爽口又筋斗,然后再下淀粉。吃的时候,用手把拌好的牛肉捏成不规则条分散放入锅中,约10分钟后肉熟浮起捞出,撒上料酒葱末姜丝即成。煮好的牛肉羹肉质呈淡红色,醇厚的牛肉香包含在汤里,香而不腻,口感倍佳。
牛肉羹是诸多小吃的“黄金搭档”,而“洪濑鸡爪”则是饮酒时必不可少的下酒菜。在福建,无论你在哪座城市,每一条热闹的街巷或车站候车厅里总能瞥见“洪濑鸡爪”的招牌。
洪濑鸡爪,是福建省闽南地区汉族传统风味小吃,产于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是泉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在福建泉州有句大家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下酒不能没有鸡爪,吃鸡爪就得吃‘洪濑鸡爪’,足见洪濑鸡爪受热捧的程度了。
这道看似平凡的小吃,背后却有一套严谨的制作工艺。洪濑鸡爪在选材上要求很高,鸡爪须个个白嫩,没有一点点黑茧子,采用几十种名贵天然中草药材,结合传统工艺,全面导入香卤、辣卤等现代卤味理论,运用纯熟技术精制卤汁。卤好的鸡爪质地饱满,色泽金黄,爪质地饱满,香味浓郁,吃起来口感滑韧、Q爽有嚼劲,醇香入骨,吃完后更是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深受各方食客的喜爱。
二十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洪濑鸡爪”成为了风靡闽南、延伸福建全省乃至省外其他地区的名小吃,曾获得“泉州名小吃”“中华名小吃”“泉州十佳名小吃”“福建名小吃”等荣誉称号,刷新了鸡爪这一弱小“零部件”在休闲食品中的地位。把小鸡爪做出了大名堂,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贻庆鸡爪”和“红毛鸡爪”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品牌。
泉州依山面海,勤劳的泉州人民把“山珍海味”浓缩成舌尖艺术,使得这里的小吃也既掺和着山的宏伟,也融汇着海的宽广。漫步古城,体验浓郁的闽南风情,品尝悠悠飘散的古早味,感受岁月静好,时光不老。
(《海峡农业》2020年第14期 记者 郑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