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福建省 2020 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分会场依旧花落罗源。这一小小的“福州之趾”究竟有何出奇之处?时值高爽秋日,在这个金色的季节,不如来罗源倾听一曲“山海牧歌”,领略其独特的“红风畲韵”。
畲族情韵
罗源县畲族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现有畲族人口2.1万人,畲族人口相对数位居全国第四位。全县共有1个畲族乡、34个畲族行政村、167个畲族自然村。罗源畲族凤凰装1926年被定为全国畲族女性代表服饰;罗源畲族的山歌畲调是全国畲调代表曲调;罗源松山八井拳闻名全国;畲医、畲药被列入第二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公布,福州市3个村入选,其中,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风光上榜。霍口畲族乡位于罗源县西南部,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畲山水景区,该景区为福建人文奇观、福州生态标杆、罗源旅游新畲风。
早在2018年,罗源县首届农民丰收节在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热烈开场,伴随着浓郁的畲族风采:
竹竿舞是畲族的民间舞蹈,随着音乐鼓点,舞者灵巧在竹竿跳转,持竿者配合无间,当舞者跳出竹竿,持竿者高声呼喝。
能歌善舞才是畲族人。既有竹竿舞,还要敬酒歌。“阿老表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敬酒一杯歌一曲,尽显畲族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还有许多趣味畲族民俗体验。例如畲家织衣,在草编、竹编等畲族民间工艺感受传统缝纫、刺绣、编织的手工技艺;又如打糍粑,一人举木槌打糍粑,一人弯腰揉糍粑,来往之间,可以近距离体验这种独特的民俗活动。
地道的畲家美食不容错过。2018年农民丰收节有特制的长桌宴,桌上美食琳琅满目:熏盐鸡、草药汤、手工糍粑、菠菠饼、滑肉、芋头饺、炒糕、青红酒……令人垂涎三尺。乌米饭是畲族的招牌美食,盛装乌米饭的是竹编的小筐子。一手可握,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冒着油光,入口则清香糯柔,唇齿留芳,堪称畲乡上等美食。
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福州会场在罗源县飞竹镇秀岭自然村举行。此次活动举办了畲族服装大秀,以天地为背景,以木栈道为T台,以稻田和荷塘为舞台,组织罗源畲族农民代表身着各式、各个年代的罗源畲族服装及配饰进行登台展示。
精巧的绣工,鲜亮的颜色,曼妙的身姿——畲族人穿着充满民族情调的畲族服装。最美的应是畲族“凤凰装”,头盘红绳,如凤头高展;衣袖花边,若凤羽翠立;腰扎花带,凤曳其尾;行走间,银饰叮当似凤鸣响,展现多姿多彩的畲族文化。
百米长桌宴依然是丰收节的保留节目,以畲族乌米和罗源稻鱼为主食材,皆为罗源畲族独具山海风味的独特食材和菜肴。活动现场将以罗源当地的稻鱼、乌米等为食材,以飞竹镇畲民的竹制烹煮用具,烹制10多道最具土味的畲家美食,如畲家乌米饭、滋补药膳兔肉、秀岭山珍笋干、古法土家豆腐、清蒸秀岭福鱼等。
“畲族集市”是罗源县丰收节的一大亮点,在这个集市上可以买到绿色有机的农特产品,如鱼田稻米、乌米饭等。还有所谓“一菇独秀”的罗源县秀珍菇,罗源县年均种植秀珍菇1亿多袋、产值突破6亿元,产量占据全国的 60%以上,赢得“中国秀珍菇之乡”的美誉。
在以往两次的丰收节活动上,游客朋友们除了可以看到罗源县特色的农产品展示和民俗文化表演,还有多种多样的农事体验和赛事,精彩纷呈,进一步展示了罗源县的畲耕传统和畲族文化。
在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2020年罗源县“传统特色美食店”揭牌和“十佳农特产品”挂牌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增添助力。
红风乡旅
来罗源,必走一遭“红风畲韵”白塔乡。
在现代乡村发展和传统畲族村落的碰撞发展中,白塔乡仍保留着畲族革命的辉煌足迹。
近年来,罗源县提出“白塔红色组团”的构思,意在挖掘、集聚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百丈村是白塔红色组团的核心村,辐射上游凤坂村、钟下村以及下游畲族梅洋村,准备在三到五年之内打造一个红色组团,进行红色旅游康养区建设。
百丈村发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旧址等独特资源,以研学教育为依托,围绕百丈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项目,陆续建成了战前广场、红军剧场、红飘带主题雕塑、红军食堂等设施,能满足队列操练、户外拓展、体验红军餐等需求,打造内涵更丰富、服务更完善的红色研学基地,将红色旅游办得风生水起。
战前广场,红旗招展。穿着红军服,感受革命情。
走进保存完好、整洁有序的指挥部旧址,作战沙盘、机要室、警卫室等被一一复原,看到由罗源县委党史研究部门编写的战斗历程展示,那段烽火岁月仿佛就浮现在眼前,令人肃然起敬。目前,指挥部旧址已被评为福州市红色文化重要教学点、福州市党史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红军食堂,现可容纳百人。主要是收购周边群众种植的生态农作物,对接一些贫困户生产的产品,为周边的群众提供十几个就业岗位,提升群众收入。百丈村还有180亩红军果园,目前主要种植砂糖橘、杨梅,奈李和一些常年水果,为方便旅游,也会进行一些生态采摘的项目的开发。
游客的涌入推动了百丈村的农业转型,依靠生态优势,村里先后引进了砂糖橘、油柰、杨梅、槟榔芋等品种作物,并通过实行“农户+专业合作社”模式,将村里500亩的果园交由村民承包,推动村民致富。
罗源县、乡两级政府拟通过打造罗源县百丈红色旅游综合体项目,充分挖掘整合红色资源,以红色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海丰牧收
海上鉴江,闻名遐迩;人文集萃,千年古镇。这方滨海的绮丽之地为罗源县带来一抹亮色,连丰收的庆祝也与众不同。
去年九月末,罗源县举办首届海牧丰收节,各方游客纷至沓来,与鉴江镇村民一同捞流蜞、品流蜞、观演出、品美食、游乡村、享海钓……在徜徉奇山秀水之间唱响“山海牧歌”,享受自然风物之美。
热闹的“鉴江美食街”,摊点鳞次栉比,土产、山珍、海味一应俱全:东湾村的青草兔,井水村的番薯饺,陆上村的芋头米粉,海上村的群鱼荟萃,程家洋村的小龙虾,鉴江村的紫菜酥、酸梅汤,远顶畲村的乌米饭、管叶粽……各色美食跃然味蕾,颇受游客青睐。
流蜞是鉴江人的舌尖宠儿,堪称“江上的冬虫夏草”。它长一二寸,全身软体,学名沙蚕。因其身体扁平,须状肢,酷似蜈蚣,又俗称“海蜈蚣”。鉴江素有“廿五流蜞做新妇,廿六流蜞由你捞,廿七流蜞走亲戚”的俗语。因为只有每年农历九月廿五、廿六、廿七,常年穴居的流蜞才会出没,村民这时候才能吃得到美味的流蜞。所以鉴江人将这三天定为民间流蜞节。
当流蜞寻着灯火通明处游出水面,捞蜞人手持网兜,将流蜞迅速捞起,欢呼声便立即响彻秋夜,丰收之喜流溢乡野。
(《海峡农业》2020年第12期 记者 关远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