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诗明,福建南平市建阳人,近20年来致力于建盏的传承与研发。文以载道,艺以承情。今日,让我们走进叶诗明,了解一位匠人的盏里功夫,欣赏作品,感悟灵思。
“白毫银针”:千磨万烧方习得,塑形造魂不渝志
建盏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兔毫是建盏的代表名贵釉色,要烧成白毫,精确温度、气氛,条件严苛,稍有偏差便失败了。
《白毫银针》为叶诗明兔毫建盏的代表作,由叶诗明全手工拉坯,坯体一气呵成。盏身配之纯天然水吉矿釉,釉色细腻温和,玻化程度良好,色泽光亮。束口器型,口沿线条柔美,流畅精妙。铁胎铸身,宝釉塑魂。从选矿淘土,揉泥制坯,或素烧上釉等13道工序,都要做到细致入微,分毫不差,只有这样,晶透的白毫才能熠熠生辉。
烧出《白毫银针》并非一朝一夕可成,而是熔铸了叶诗明学习建盏以来艰巨的努力。条达盏底、细致如针是叶诗明的艺术追求,在烧盏的道路上,他走的每步亦如《白毫银针》那样——踏实细腻,毫不含糊:
幼年的叶诗明钟情于书法与绘画,学得一手精致的书画装裱功夫,随祖辈烧制过青瓷;70年代末,建盏烧制技艺恢复科研小组在建阳驻扎下来,叶诗明了解到自家后山上散落的黝黑瓷片,叫建盏。
从此,叶诗明与建盏结了缘,盏里沉潜二十载。
在最初的烧盏岁月里,叶诗明自行摸索门道,初学拉坯,无形无魂,想修坯又不知何处下手,面对一大堆烧毁的盏,徒劳一声叹息。所幸的是,三年的从军经历塑造了叶诗明坚韧不拔的性格:投身于建盏,就没有半途放弃的道理。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不仅是一股‘痴劲’,还得感谢一个人,我的恩师——‘金油滴’建盏创始人黄美金。”叶诗明回忆学徒期间:选矿淘土、揉泥制坯、素烧上釉等,师傅都要求他做到尽善尽美。
叶诗明在2000年12月师从御窑陶瓷研究所金油滴建盏大师黄美金师傅学习建盏烧制。在黄师傅三年的苦心栽培下,2003年叶诗明完成学业。同年6月成立了诗明建盏研究所,并创作出作品《撇口兔毫盏》和《仿宋乌金束口盏》等作品。
“金叶”:团栾潋滟黑釉盏,神思苦运独照匠
“因难忘那盏中的一池金光,贪恋那莹润的一幕金夜,于是乎我便想,若将这诗情画意长留盏上,岂不是美哉?以青黑底为夜,以金油滴拟月,夜月相宜必醉人心脾。”叶诗明偶然在一个月夜产生了作品《金叶》的构思:油滴釉,如同一点点金黄的月亮淌在青黑的盏面,像那次难忘的金夜。
团栾,月之美名,黄金波潋滟;黑釉盏好似深邃的黑夜。两端反差的色构成令人炫目的《金叶》。
2015年,叶诗明烧制的金兔毫盏和乌金盏已经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荣获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建盏奖项。这年,叶诗明扩张了自己的窖炉,却迎来更加严峻的现实:自己烧制的作品并没有很大的销量提升,烧制成本却沉重如山。
面对这个难题,叶诗明开始寻求突破创新:他想创烧出一款市面上独一无二的釉面来提升销量。从有法可循的模仿阶段到自主独立的创新阶段,叶诗明经历过无数次的探索实践,无数次失败逐渐将他的积蓄掏空,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全部身家仅剩600元现金。
执念一直盘旋在叶诗明心底。几近打水漂的付出,让他承受重大的压力,之于家人,之于自己。但他却从没想过放弃。
叶诗明在夜深人静时会胡思乱想,觉得笼罩在他头顶上的就是一只倒放的建盏,深沉的夜幕便是盏的釉面,点点星光恰如那银白的油滴。
就如同在构思《金叶》那个夜晚,叶诗明突然贯通了:盏内的乾坤又何尝不是夜空下的芸芸众生?之前的执念总想烧出一款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釉面,却忘了每一只建盏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欣赏建盏美的角度都是独一无二的,若格局放不开,心自然也就放不开。
勤勉等待不辍匠心,柳暗花明折来一春。2016年5月,叶诗明建盏作品在第十一届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进行交流展出,作品《流星雨银油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银奖,作品《冰晶油滴》获博览会金奖。2017年12月《孔雀羽束口蓝油滴》获第二届中国莆田家居工艺文化博览会银奖。2018年4月作品《银油滴盏》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永久收藏。
“月曜”:推杯换盏来清风 古人今人共为艺
建盏界泰斗李达解释“曜变”:曜变斑其实是圆环周围的薄膜,它像光晕,以圆环为中心向外散射,构成斑纹的物质最分散,最自由,能冲破形的束缚。
曜变,是窑内气氛达到极致的产物。曜变盏,是存世宋代建盏中的无上神品。目前公认的宋代曜变全品仅有三只,均藏于日本相关机构且被定为国宝。
制造出上好的“曜变”盏是所有建盏人的至高追求。
叶诗明的《月曜》系列,便是复原杭州出土的宋代曜变,相似度极高:器型端正,盏面的黑釉散布着琉璃色斑点——浓淡不同,大小不等。光照之下,釉斑折射出晕状光斑,仿佛夜晚海边的星空,又好像浩瀚辽阔的宇宙。他的《盏斡星球》也独具特色,盏中星星点点的小黑斑嵌在釉面上,斑斓的光晕衬着黑斑,仿佛宇宙中的一颗颗星球,神秘莫测,变幻多端,足以让人想到一切自由、无垠的事物。
直至今日,叶诗明越来越多质量上乘的作品面世。《月曜》则是他向建盏中的“无上神品”曜变盏致敬,这也代表着他的技艺炉火纯青,已臻佳境:二十余载的烧盏功夫,终于达到了“曜变”那种心领神会的自由状态。
功在初化,器成采定;习亦凝真,匠心独运。古往今来,有许多如叶诗明这样的匠人,在艺术道路勤勉始终,前赴后继,为瑰丽的艺术殿堂添砖加瓦。
如今,闲暇时叶诗明与友人推杯换盏,已逾不惑之年的他面容坚毅、举止闲逸:几缕茶叶在盏里辗转、漂泊、沉浮,直至落定——
(《海峡农业》2020年第六期 记者 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