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大宁:养生不是防病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在策略上,健康中国行动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注重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促进和教育,通过行动实施,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必备的核心健康知识与技能,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提高生活质量。
何为“治未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治未病”概念,实现生命质量的提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专程飞往天津,专访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
问:现在中央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其中提出了可以运用中医养生的方式“治未病”。“治未病”概念如何理解?
张大宁:“治未病”是中医学专用的术语,具体地说有三个内容,一个叫做“未病先防”,一个叫做“既病防变”,一个叫“瘥后防复”,即病愈后防止复发。但在实际应用上,常说的“治未病”主要指的是“未病先防”和“瘥后防复”,尤其是“未病先防”。因为“既病防变”这属于治疗学的概念。所以“治未病”的概念最准确的说指的是未病先防。
“治未病”来自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原话“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乱不治已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什么叫“上工”?工就是指大夫。在东汉《说文解字》里讲“医,治病工也”,所以工字含义就是医生,“上工”就是高级的大夫。这一句话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高级的大夫应该重视未病先防,因为如果成了再治,那不如渴了才去打井,上战场再去铸造兵器,不就晚了吗。”
但这里讲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对大夫的分类。卫生工作有个方针,预防为主。但不能解释为治疗为辅,而是说要重视预防,要把关口前移,但不等于不重视治病。所以中医学讲“治未病”也是一种理念,就是作为医师应当重视防病,重视治未病。
这个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卫生组织(WHO)从上世纪末才逐渐提出来关口前移。关口前移就是要把医学医药卫生的战线往前推,不要等病人有病了才等着治。这就是大健康大卫生的理念。中医学在两千年前的经验当中就有治未病的理念。
问:对于这一理念,普通百姓要怎么样才能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张大宁:中医学讲“治未病”不单单是个理念,还是一个方法,所以中医学治未病构成一门学科,这是中医学高明的地方。很多事都有理念,但不等于有方法。
养生实际上就是治未病很重要的内容。有人说,养生就是防病。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养的意思是颐养,生的意思是生命。而防病的概念是被动型的。比如新冠肺炎来了,带上口罩防病,但这不是养生。养生在于颐养生命,主动调动内因,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药物和一些治疗手段,来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这叫养生。
养生很重要。《黄帝内经·素问》提到,古代防疫有两点,一个叫“助其正气,正气存邪不可耐”,一个叫“避其毒气”。比如戴口罩,这叫“避其毒气”。但他强调“正气存邪不可耐”,意为疫病重点在于人的正气上。比如这次新冠肺炎,中老年发病率最高而且死亡率最高。为什么呢?因为中老年正气虚弱。
养生在于提高生命质量,这既包括生理,又包括心理,也包括对周围社会环境的适应,这都叫生命质量。生命质量提高了,他的生活质量也高了,也实现了鹤发童颜、健步如飞,这就叫养生。
养生的方法是很多的,包括的内容有两大方面,一大方面是从人自身出发,另一大方面是干预。
从人自身出发包括什么呢?比如注意邪气的侵袭,饮食的调节,注意睡眠,睡子午觉都属于其中。中医讲究“天人相应”,认为人和环境是一个整体。用现在的话讲,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劳逸结合,怎么样休憩,怎么样工作,怎么样睡觉,怎么样饮食,怎么样注意寒暖的变化,这都属于第一大类。第二大类,养生的干预,药物干预、按摩干预、针灸干预,这都属于干预。总的来讲,病人通过自身的和通过外界干预的达到提高人体生命质量的目的,就是养生。
问: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行健康中国战略,并提出中医药大有可为,除了提高中医医疗水平,在预防疾病方面,中医治未病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您认为在大健康事业中,我们中医及中医药产业能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发挥中医及中医药在大健康产业中的优势?
张大宁:中医药学他有双重属性。从学科属性属于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科学。换句话说,防病治病可用,与西医没有任何差别。但由于他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使他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他又有传统文化的属性。所以总书记讲,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化传统宝库的一把钥匙,可以申请非遗。但他的根本属性还是防病治病,既包含着病人生理病理疾病的变化,又包含着治未病养生的个人变化,还包括病人心理的干预适应环境的干预,是一个大健康大卫生的宝库。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向前发展推动现代医学发展。上世纪50年代以前,西医还是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把人当做综合的生物体,人体里面产生各种各样物理生物的变化,他用生物方程式来解释人体的各种疾病。60年代以后,提出了医学模式不是单单的生物模式,改为三维模式,认为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把心理放进来了,把人和社会的适应放进来了。直到80年代,WHO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
而这种最新的医学模式,实际上在2000年前的中医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中医学说“天人相应”,这出自内经,实际上它引用的是古代的哲学理念。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还有天人感应。中医学把这个先进的哲学思想引进来,内经原文“故人与天地者相应也”,适应顺从自然,包含春夏秋冬的变化,包含天气冷热的变化,都属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另一个现在提出的关口前移,治未病,这也是最近30年WHO提出来的,所以中医学作为大健康大卫生应该是有前瞻性的。现代医学当然有很多强项,他只有跟中医相结合,中西医结合,他才有发展。
问:做为养生杂志,我们关注国民健康,注重从养生开始,请您给读者们指导,大众养生应从哪里开始,怎么做?不同年龄的人群养生关注的重点是否不同?
张大宁:我认为大家可以学习一点养生的常识。病人可以先从自己开始,比说练练华佗五禽戏,做一些比如运动、按摩等简单的方法,再搞一些针对性的干预,比如药物的,针灸的。有些方子很简单,几味药,包括“药食同源”的,搞一点药膳。这样,从简单到复杂,从本人到外界的干预,普及养生常识,这样就可以提高病人身体的素质。
我认为人一到40开始,就肾虚血瘀了,所以都可以用补肾活血的方子。上世纪70年代我搞了一次流调,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对大样本不同年龄组进行流行病学的健康普查。这里既包括有病人,也包括亚健康,还包括健康的人。大样本调查的结果发现一个规律,病人的疾病不一样,有脾虚、有肾虚、有肝郁,但是有一个共性,基本上都有肾虚和血瘀。换句话说,我们是从35岁开始一直到100岁,不同的年龄组,都有肾虚血瘀的表现,有的人兼有脾,有的人兼有肺,有的人兼有肝。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百分比逐渐增加、提高,严重的程度也逐渐加高。到65岁组,百分百的人有肾虚血瘀,只不过程度不一样。我得出一个肾虚血瘀论,就是说肾虚血瘀是不同疾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也是人体衰老的一个基础。所以在这个理念下,我提出来补肾活血法,换句话说,人一过40岁就该用补肾活血法。
实际上,中医学的补肾是指调节人体内分泌,尤其垂体皮质轴、垂体性腺轴、甲状腺轴,调节人体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而活血呢是微循环对心脑血管供血的一个改善。换句话说人一过40岁,阴气自半,当然不是说只剩下一半,而是说他的肾已经虚弱了。在西医里说的泌尿系统的肾脏功能,40岁一过一年递减一个百分比,但是西医的肾脏功能只有低于百分之50的时候才会显示出病理。不管怎样,人一过40应注意肾虚和血瘀。
问:作为国医大师、中医泰斗,您可否透露些自己的养生密法?
我有一个方子,选择了4味药,补肾活血。因为他是一个通方,所以以平补为主,不热不燥。补肾我选择三味药,石斛、冬虫草和西洋参;活血呢,我选择田三七。就像四根梁立在这,剂量随人而异,再结合不同人的个性加用不同的药。好比说有阳虚加点补阳的药,偏重阴虚加点补阴的药。但是这四个梁必须要有。我这个方子我也每天服用。我77岁了,但我的工作量很大,年轻人都比不了的。这是一个药物干预。
另一个就是睡子午觉。中午的时候外界阳气最盛,夜半十一点到一点外面阴气最盛,中午十一点到一点睡觉养阳气,夜间十一点到一点睡觉养肾阴。中午不睡觉,阳气受伤,过了一点阳气受伤嗜眠,总打盹。半夜一点不睡觉,伤其阴业。阴业受伤,人就睡不着觉了,过了一点就精神来了睡不着了。这就是属于个体的,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