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  复耕撂荒地需要攥指成拳

复耕撂荒地需要攥指成拳

2022-05-06 来源:福建日报

眼下,正值春耕忙季。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各地相继涌现撂荒地复耕潮。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密集出台鼓励撂荒地复耕政策,主要是在既有惠粮政策基础上叠加补贴,以真金白银撬动复耕积极性。此外,因地制宜采取复耕举措,如宁德探索党政干部带头认领撂荒地模式;莆田则强调,有田不耕,或按法律法规收回承包权。

撂荒地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产物。在劳动力转移大背景下,大量农民进城,远离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非农化、兼业化现象随之出现。加之近年来粮价低迷,农资成本高涨,种粮比较效益每况愈下。当种一亩水稻只能赚两三百元甚至亏本时,农民自然用脚投票,与土地的关系日渐疏远。

唤醒沉睡的土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端牢饭碗的现实需求。真金白银的投入,足见各地治理撂荒地的决心。然而,补贴政策导向意义要大于实际效果。在当前行情下,现有补贴力度最多只能保证种粮户不至于亏损,难以真正提高种粮积极性。一个需要厘清的关系是,粮食安全并不是农民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共同担当。因此,治理撂荒地需要攥指成拳,汇聚多方合力,全链条全流程破解硬梗阻

从自然条件来看,相较于平原地区,山区耕地撂荒现象更为常见。山垄田多,耕地零散破碎,水利等基础配套不足,机械化应用难度大……无不加剧耕作难度,抬高种植成本。因此,政府部门应当着力改善山区撂荒地耕作条件,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激活闲置土地沉寂的生产力。

从生产模式与产业业态来看,传统单家独户生产模式,并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单一业态也不利于提高产业附加值。撂荒地治理的核心在于提高生产效率与经营效益。一方面,要致力于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代耕代种、生产托管等模式,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资本下乡,推进土地有序流转,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农旅融合等多元业态,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在这个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协调农民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在二者之间构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作为消费者的市民,同样可有所作为。在宁德等地推广的土地认领模式,旨在通过市民预付生产费的方式,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构建连接,双方共同承担粮食生产风险,共享生态农业效益,在城乡融合中破解耕地撂荒与粮食安全难题。

粮食安全,是事关饭碗的国之大计。解决土地闲置与粮食安全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农民,而要架起城乡互联桥梁,发动更多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参与。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