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村网
加入收藏
首页聚焦屏南:与“菌”共谋 产业发新枝

屏南:与“菌”共谋 产业发新枝

2022-06-07 来源:福建农村网

  乘着产业兴旺之东风,奏响乡村振兴的激荡乐章。食用菌作为屏南县特色产业的重要拼图之一,在其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色“进菌”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极有利于反季节栽培香菇等食用菌的生产。1989年,屏南县在全国率先研究成功并推广夏香菇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并发挥了独特的气候条件的优势,香菇生产做到春、夏、秋、冬周年生产,鲜香菇源源不断供应国内外市场。

  夏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成为屏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全县有80%的农户从事香菇等食用菌的生产,屏南县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周年香菇生产、出口基地,年产鲜香菇4万吨,年出口保鲜香菇1万多吨。

  稳定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稳定的保鲜加工队伍、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健全的体系为食用菌生产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使屏南县香菇生产形成了周年有香菇和产品销售上以保鲜出口为主,干品内、外销并重发展的格局,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市场优势,形成生产、销售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转型之路

  昔日,屏南以香菇为主的木生菌称王,并因此荣获“中国夏香菇之乡”的美誉,更被称作“中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但是,屏南县用大量阔叶林“供养”着亿万朵香菇,有了“金山银山”,却毁了绿水青山,尖锐的菌林矛盾成为梗在屏南食用菌发展路上的一块巨石。

  破题,势在必行。屏南食用菌人工栽培开启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转型之路。

  为找准屏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屏南县进行非木生菌的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从北方引进的20多个新品种中筛选试验,终于精选出了适合高山栽培的滑菇。屏南滑菇示范种植成功后,菇农喜获丰收,产销两旺,找准新路子、鼓起钱袋子,屏南县也成为中国南方唯一的滑菇生产基地县。

  时至今日,屏南县根据发展生态旅游县的形势要求,积极调整食用菌产业结构,在控制香菇生产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了“三大品系、八个菌类”提高非木生菌类的比例份额,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并形成了夏季银耳、滑菇这一地方特色。

  此外,全县开发推广的食用菌品种近20种,其中10多种达规模化发展,羊肚菌、黑皮鸡枞、茯苓等新品种示范种植取得成功。

  与农共谋

  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屏南县培育了从原料供应、菌包(棒)生产、接种、培养与栽培管理、产品烘干、销售、废菌渣循环再利用等分段式生产经营的专业队伍,专业化分工渐趋成熟。专业化生产初具雏形,形成了“企业或合作社+加工中心+农户”的生产发展社会化服务模式,现有菌包加工生产企业(或合作社)9家、食用菌烘干加工企业(或合作社)100多家,废菌渣加工成有机肥企业4家。

  专业化的菌包加工业成为屏南县食用菌产业链中一个新兴行业。菌包(棒)生产采用了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在环境可控的设施条件下,采取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让农户从原先的菌包(棒)生产互助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

  目前屏南县有菌包加工生产企业(合作社)9家,每年加工菌包3200万袋以上,年利润512万元,节省燃料成本320万元。发展社会化服务模式,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新机具的使用,有力地促进食用菌规范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屏南县食用菌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产业水平,企业与农户共同受益,共担风险,为农民整合资源,开拓门路,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创业增收。

  屏南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势不可挡。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索实践,屏南县的食用菌人工栽培从原有零星、小规模、低效益、自发的、盲目的生产状态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

  产业新篇


 

  小菌菇撬起大产业。如今,全县十一个乡镇均有从事食用菌生产,60%以上的村,40%以上的农村劳力从事食用菌生产。全县现有食用菌栽培、管理等技术人员2000余人,大小菌种厂20多家,目前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经销、机械等相关企业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从原料采购、配料、灭菌、菌包生产、菌包出菇管理以及废菌渣循环再利用等涉及各个生产环节的食用菌专业化分工体系。

  工厂化发展提“量”,标准化生产强“质”,双管齐下,相得益彰。全县现有食用菌深加工与销售企业3家,大小冷藏保鲜厂90多家,烘干厂165家,盐水滑菇加工厂8家。这些企业在屏南县的落地生花,更加促进了屏南县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产业升级迎来新天地。

     《海峡农业》2022年第5期 记者 关远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Copyright2020 福建省海峡农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835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