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专业的隔离检疫后,福建银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海外引进的丹系种猪顺利配种,现已进入生产周期,并将在今年10月喜迎首批断奶小种猪,充分满足当地市场对优良种猪的需求,打开福建养猪育种事业的新篇章。
据了解,今年3月,福建银顶农业隔离场引进全国单批次数量最多的丹麦种猪,引进杜洛克、长白、大白共3130头,均为行业内公认的优良品种。
福建银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20年8月成立,注册资金10000万元整,公司占地面积4000亩,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均溪镇银顶格,是一家集种猪生产培育、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农牧企业,也是大田县最大的种猪基地。
公司预计总投资10.33亿元,将陆续建成数个模块化的现代母猪场、独立公猪场、饲料厂、屠宰场、冷冻库、有机肥基地等生猪全产业链一体化设施,并利用自身肥料资源,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模式,推动绿色循环发展,规划建成年出栏种猪、生猪10万头的生态循环型高端养殖基地,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由福建银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的大田县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一体化项目,2021年6月份已被省发改委列为2021年第一批增补省重点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将建设畜禽宰屠车间、农产品加工车间、肉制品加工车间、仓储,冷链物流及有机肥加工、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并将购置自动化屠宰线、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全自动智能生产线、全自动包装机、智能输送与信息化系统及烘污处理设备,具备加工销售10万吨以上的农产品规模。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福建银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圣峰表示,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更是养猪业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决定了养猪业发展的“天花板”。
我国作为猪肉消费大国,虽然拥有丰富的土猪品种,但普遍生长周期长、料肉比高、瘦肉率低,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陈圣峰表示,猪肉的可持续发展,理应是用最少的资源,生产最多的猪肉。为此,福建银顶放眼国际市场、精挑细选,最终选择了生长周期短、肉料比低、瘦肉率高的丹麦品种。
丹系种猪以高产闻名,目前丹系猪的PSY普遍能达到30头以上,有的甚至接近40头,给养猪企业的生产效益带来了巨大的提升。同时,在我国粮食紧缺、原料高价的大背景下,丹系种猪生长周期短、料肉比低等优势也愈加凸显。
长白猪与大白猪均具有良好的母性,生育能力强,其杂交产生的二元猪,是用于生产优质育肥猪的最佳杂交品种。该二元猪与极富生命力的杜洛克杂交后,后代生产性能大幅提高,长势快、出栏时间短、料肉比低、瘦肉率高,极大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
良种需要有良法。福建银顶引进海外高技术人才,聘请具有农业技术及生猪养殖农场管理双认证硕士的葡萄牙籍专家Paulo Inacio和具有四十年生猪养殖经验的丹麦农场设计及管理专家Per Juliussen,成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对种群进行悉心培育,并设计了一站式物联网及智能牧场建设解决方案,完善良种繁育、疾病防控、质量监管、饲料供应、信息服务体系,从软硬件上双管齐下,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种猪培育事业的稳步推进。
为了走出“引进—繁育—退化—再引进”的怪圈,解决猪“芯片”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问题,福建银顶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深度合作,组建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在引入海外优良品种的同时,积极研究具有自身特色的种群基因,推进瘦肉型良种猪的育种及推广。
福建银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猪场坐落于乡村深处,沿途绿树荫荫、景色迷人,登高远望时还能收获一览众山小的磅礴视野,可谓让人流连忘返。不过,大量闲置的耕地也隐匿其中。福建银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宏炜介绍,由于缺少产业的支持,周边村子的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留下者以老人小孩居多,耕地也因此荒废了不少。
长期与农业打交道的几位福建银顶创始人,与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为了改变现状,盘活耕地,他们以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为己任,与周边的多个村庄签订合作协议,从村民手中扭转了1000多亩的荒废农田,旨在通过企业示范性种植特色农业,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做大做强成就当地特色产业,引回外流人员,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福建银顶已在前坪乡上地村示范种植了100亩的玉米与茄子,长势喜人,即将迎来第一期的收获。接下来,福建银顶还将利用沼液、沼渣生产的有机肥料,来培育有机蔬菜、原生态水果的主导思路,建设900余亩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事农业,需要有很深的情怀”。诚如钟宏炜所言,福建银顶对农业投注了无限的热情与信念。这是一门疲于奔命的行业,数月以来,他们常驻山头,上下奔波,往往数月不得回家。但是,这也是一门苦有所值的事业。福建银顶完全建成投产后,将达到10.8亿元以上的年产总值,实现税收约1000万元,并将形成产业辐射,为当地带去3000个左右的就业机会,较好地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的力量。
《海峡农业》2021年第14期 记者 郑晓萍